[发明专利]一种野生冬虫夏草与人工冬虫夏草的鉴别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64330.1 | 申请日: | 2018-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0221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6 |
发明(设计)人: | 郭莲仙;王佳婷;钟粤平;王伟琪;洪佳彬;尚俊康;林也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G01N27/62 |
代理公司: | 深圳智趣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86 | 代理人: | 崔艳峥 |
地址: | 523808 广东省东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人工冬虫夏草 野生冬虫夏草 总砷 无机砷 有机砷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鉴别 阴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 冬虫夏草 日常检测 砷形态 省力 省时 判定 | ||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野生冬虫夏草与人工冬虫夏草的鉴别方法。本发明建立在冬虫夏草中砷及砷形态日常检测的基础上,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和阴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PLC‑ICP‑MS)测定野生冬虫夏草和人工冬虫夏草中总砷、无机砷和有机砷的含量,其中野生冬虫夏草中无机砷相对于总砷的含量低于人工冬虫夏草中无机砷相对于总砷的含量,且野生冬虫夏草中无机砷的含量占总砷的含量低于10%,人工冬虫夏草中无机砷相对于总砷的含量高于30%;野生冬虫夏草中未知有机砷占总砷含量的89‑92%,人工冬虫夏草中未知有机砷的含量占总砷含量的51‑65%。本鉴别方法判定简单,省时省力,成本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冬虫夏草产品鉴别方法,特别是一种用于鉴别野生冬虫夏草与人工冬虫夏草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中国及周边国家,冬虫夏草作为一种罕见的功能性食品被用于促进健康和治疗多种慢性病已有2000多年。1993年,中国女运动员在全国运动会上打破世界纪录,其功绩后来被归因于(至少部分是)食用这种真菌,冬虫夏草因此而闻名世界。从那时起,越来越多的现代药物研究表明,其主要功能是抗肿瘤、抗炎、保肾、抗氧化、抗高血糖、抗细胞凋亡、免疫调节和肝保护,这些显著的药用功效导致了对冬虫夏草的大量需求,同是也提升了青海西藏高原周边及相邻国家经济贫困地区的区域经济建设。一些牧民家庭收集冬虫夏草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三分之二。近几十年来,冬虫夏草的零售价格(中等质量的15,000美元/公斤)大幅提升。与此同时,由利润和需求驱动,过度地采挖野生冬虫夏草对产地造成极大的生态威胁,因此人工培育冬虫夏草应运而生。在众多科学家的努力下,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发工作,到2017年,国内已有企业成功量产人工培育冬虫夏草20吨,创造经济效益20多亿元。
然而,自2016年CFDA(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透露,冬虫夏草被检出砷超标(总砷:4.4-9.0mg/kg),是功能食品中总砷含量参考值1mg/kg的五倍(GB16740-2014)。随后,CFDA命令所有以冬虫夏草为功能食品的试点工作于2016年2月26日停止。因此,不少媒体纷纷宣称冬虫夏草不是功能食品,而是毒药。这对健康食品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严重影响了冬虫夏草的经济链。
砷(As)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RAC)归为致癌物质。该元素可以有机和无机两种形式存在。砷的毒性取决于其化学形式,无机形态中三价砷(AsIII)和五价砷(AsV)是最具毒性的。有机砷是无机砷(iAs)的代谢产物,如一甲基砷酸(MMAV)和二甲基砷酸(DMAV),对人类的毒作用要比无机砷小得多,还有一些被认为无毒的有机砷化合物,包括砷胆碱、砷甜菜碱和各种砷糖和砷脂。由于不同砷形态的毒性不同,总砷含量不足以提供有关分析样品的毒性信息,区分砷的化学形式变得更加重要。因此,根据总砷含量来判断冬虫夏草的毒性是不可取的。受动物来源的中医药(TCM)中有机砷比例明显高于植物来源的中医药的激发,一些学者提出,由于幼虫真菌的复杂性,冬虫夏草中的砷可能大部分为有机砷。最近,他们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HPLC-HG-AFS)检测冬虫夏草中的砷形态后,提供了推测冬虫夏草中有毒砷形态较少(AsIII和AsV)或低于检测水平的证据。此外,他们发现,冬虫夏草中大部分的砷由未知的有机砷形态组成。由于HPLC-HG-AFS本身的缺点,在该研究中,他们只简单区分出冬虫夏草中四种砷形态物质(MMA,DMA,AsⅤ,和AsⅢ)。
如今,人工冬虫夏草的成功培育,在虫种、菌种、外观形态和显微结构等方面与野生冬虫夏草一致,传统方法(基于形态学、颜色或气味的经验方法)已不足以用于识别野生冬虫夏草与人工培育的冬虫夏草,而衍生出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由人工诱导的冬虫夏草真菌感染的作用下,其感染后的虫菌复合体中砷形态分布会发生变化,这对冬虫夏草的食用安全性至关重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医科大学,未经广东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6433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