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铅酸蓄电池的汇流排的精细拆解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63311.7 | 申请日: | 2018-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048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7 |
发明(设计)人: | 杨正群;王松良;张燕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襄阳远锐资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B7/00 | 分类号: | C22B7/00;C22B13/00;H01M10/54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高慧娟 |
地址: | 4418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钳口臂 汇流排 铰臂 上端 铅酸蓄电池 活塞头 铰接 下端 直线驱动机构 隔板 拆解装置 拆解 精细 铰接轴铰接 拆解效率 传统工艺 固定设置 上端固定 外形配合 完全分离 回收 活塞杆 熔炼 底端 钳臂 钳口 回收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铅酸蓄电池的汇流排的精细拆解装置,属于铅酸蓄电池回收技术领域,包括直线驱动机构、活塞头、第一铰臂、第一钳口臂、第二铰臂及第二钳口臂,活塞头的上端固定连接在直线驱动机构的活塞杆底部,活塞头的下端与第一铰臂的上端及第二铰臂的上端铰接,第一铰臂的下端与第一钳口臂的上端铰接,第二铰臂的下端与第二钳口臂的上端铰接,第一钳口臂与第二钳口臂通过钳臂铰接轴铰接形成X形结构,第一钳口臂及第二钳口臂的底端均固定设置有与汇流排外形配合的钳口,本发明能够同时适用于汇流排隔板双侧或单侧的汇流排拆解工艺,拆解效率高,拆解后的汇流排与隔板完全分离,铅回收率较传统工艺提高10%以上,而且回收熔炼的铅纯度更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铅酸蓄电池回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铅酸蓄电池的汇流排的精细拆解装置。
背景技术
铅酸蓄电池是世界上各类电池中产量最大、用途最广的一种电池,它所消耗占铅量全球总耗的82%。而随着铅酸电池使用的日益广泛,铅资源的短缺以及大量废旧铅酸电池对周围的环境造成的巨大危害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铅酸蓄电池回收再生行业主要采用破碎机集中破碎即“混分分”的方法对铅酸电池进行回收预处理,破碎后的铅酸电池各部分混合在一起很难分离,增加了后续的回收难度与分离成本,使得整个再生过程存在回收率低、回收难度大、回收成本高。因此,按照铅酸蓄电池的组成结构采用精细智能拆解,必然会成为铅酸电池回收再生行业的发展方向。
铅酸蓄电池的汇流排及汇流排隔板在拆解过程中一同由破碎机整体破碎,再采用筛选法获得汇流排与汇流排碎粒,筛选过程中,部分较小的汇流排碎粒流入氧化铅(铅膏)里,汇流排破碎后,其比表面积增加,与空气接触过程中发生氧化生成二氧化铅,造成熔炼损耗增加,回收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铅酸蓄电池的汇流排的精细拆解装置,能够同时适用于汇流排隔板双侧或单侧的汇流排拆解工艺,拆解效率高,拆解后的汇流排与隔板完全分离,而且比表面积小氧化率低,不仅降低了后续回收工艺难度,铅回收率较传统工艺提高10%以上,而且回收熔炼的铅纯度更高。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铅酸蓄电池的汇流排的精细拆解装置,包括直线驱动机构、活塞头、第一铰臂、第一钳口臂、第二铰臂及第二钳口臂,所述活塞头的上端固定连接在直线驱动机构的活塞杆底部,所述活塞头的下端与第一铰臂的上端及第二铰臂的上端铰接,所述第一铰臂的下端与第一钳口臂的上端铰接,所述第二铰臂的下端与第二钳口臂的上端铰接,所述第一钳口臂与第二钳口臂通过钳臂铰接轴铰接形成X形结构,所述第一钳口臂及第二钳口臂的底端均固定设置有与汇流排外形配合的钳口。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钳口臂与第二钳口臂的底端接触面均设置有倒L形台阶,2个倒L形台阶形成用于插接汇流排隔板的插槽。
进一步的,所述插槽的内侧2个相对面均竖直设置有2个圆弧凸起,2个圆弧凸起对称设置于倒L形台阶靠近边缘的两端。
进一步的,所述钳口为淬火件,钳口与第一钳口臂和/或第二钳口臂采用螺钉联接。
进一步的,还包括工作台和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固定于工作台的一侧,所述直线驱动机构固定设置在支撑架的顶端,直线驱动机构的活塞杆垂直向下贯穿所述支撑架并与活塞头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于第一钳口臂和第二钳口臂外侧的加强护板,所述加强护板的顶端与支撑架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加强护板、第一钳口臂和第二钳口臂通过钳臂铰接轴铰接。
进一步的,所述活塞杆与活塞头之间螺纹联接,所述活塞杆上还螺纹联接有用于限制活塞杆与活塞头相对转动的锁紧螺母。
进一步的,所述直线驱动机构为气缸或液压油缸的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襄阳远锐资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襄阳远锐资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6331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