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弯剪受力分离的装配式剪力墙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47525.5 | 申请日: | 2018-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246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6 |
发明(设计)人: | 张翠强;田振;李六连;王照然;史鹏飞;赵永曦;孙建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2/00 | 分类号: | E04B2/00;E04B1/61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04 | 代理人: | 李丹;刘湘舟 |
地址: | 100029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预应力筋 单元墙板 斜向通道 装配式剪力墙 抗剪键 受力 相邻单元 剪力墙 抗剪槽 墙板 楼层 施工 传统连接方式 斜向剪力墙 质量可控性 底部端面 顶端设置 交叉设置 内部设置 上下拼接 斜对角 插接 内凹 伸入 外凸 张拉 检修 配合 | ||
本发明涉及装配式剪力墙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弯剪受力分离的装配式剪力墙及其施工方法。本发明单一楼层内的剪力墙由单元墙板上下拼接组成,相邻单元墙板之间通过预应力筋张拉连接;单元墙板底部端面设有向下外凸的抗剪键,顶端设置有与抗剪键相对应的、向下内凹的抗剪槽,抗剪键与下方相邻的单元墙板的抗剪槽配合插接;单一楼层内的剪力墙内部设置有预应力筋通道,预应力筋通道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斜向通道和第二斜向通道,第一斜向通道与第二斜向通道内分别穿设有预应力筋,预应力筋从单元墙板一侧边沿斜向剪力墙的斜对角方向、伸入相邻单元墙板另一侧边沿。本发明完全区别与传统连接方式,受力明确,容易检修,连接质量可控性强,施工便捷高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配式剪力墙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弯剪受力分离的装配式剪力墙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预制装配式建筑是以预制构件为主要构件,经装配、连接、部分现浇而成的混凝土结构,其具有施工效率高,成本低的优势,同时符合“四节一环保”的绿色施工原则,是土木工程领域的发展方向。
目前的装配式建筑中,一个楼层中的剪力墙大多为整块预制,然后将其与框架梁或框架柱连接,这种连接方式下,预制墙板发生的弯曲变形和剪切变形都承载在相同的受力位置上,发生损坏后无法恢复。而且目前预制装配式施工中的预制剪力墙之间的竖向连接大多数采用灌浆套筒连接,但是由于目前针对灌浆套筒内的灌浆质量的检测技术和手段都略显不足,一般是采用抽检的方式,且大多检测方法也属于破坏式的检测,检测完成后要对检测部位进行重新的修复和连接,不仅费时费力,延长了施工周期,而且竖向构件之间的连接质量难以保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完全区别与传统连接方式,受力明确,容易检修,连接质量可控性强,施工便捷高效的弯剪受力分离的装配式剪力墙及其施工方法。
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预制剪力墙以楼层高度为单位,整块预制,弯曲变形和剪切变形集中,损坏后无法恢复,且传统的灌浆套筒连接方式,质量不易把控,费时费力,施工效率低下。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弯剪受力分离的装配式剪力墙,单一楼层内的剪力墙由单元墙板上下拼接组成,相邻单元墙板之间通过预应力筋张拉连接;所述单元墙板底部端面设有向下外凸的抗剪键,顶端设置有与抗剪键相对应的、向下内凹的抗剪槽,所述抗剪键与下方相邻的单元墙板的抗剪槽配合插接;所述单一楼层内的剪力墙内部设置有预应力筋通道,预应力筋通道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斜向通道和第二斜向通道,所述第一斜向通道与第二斜向通道内分别穿设有预应力筋,所述预应力筋从单元墙板一侧边沿斜向剪力墙的斜对角方向、伸入相邻单元墙板另一侧边沿。
本发明弯剪受力分离的装配式剪力墙,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斜向通道与第二斜向通道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均为30-60°。
本发明弯剪受力分离的装配式剪力墙,进一步的,单一楼层内的剪力墙上设置的第一斜向通道与第二斜向通道的数量分别不少于2个。
本发明弯剪受力分离的装配式剪力墙,进一步的,所述单元墙板的两个侧立端面上的预应力筋通道的出口处设置有放置预应力筋的锚固端用的锚固凹槽。
本发明弯剪受力分离的装配式剪力墙,进一步的,所述抗剪键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凸肋,沿墙体的厚度方向通长设置,与单元墙板一体浇筑而成。
本发明弯剪受力分离的装配式剪力墙,进一步的,所述抗剪键内的钢筋为连接纵筋和水平箍筋,其中连接纵筋相对单元墙板的底端面垂直,连接纵筋顶端与单元墙板内的钢筋骨架连接。
本发明弯剪受力分离的装配式剪力墙,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纵筋的锚固长度为20-60d。
本发明弯剪受力分离的装配式剪力墙,进一步的,所述抗剪键的纵截面为矩形,纵截面的长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4752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抗震建筑以及抗震系统
- 下一篇:一种加气砼墙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