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背光驱动电路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38863.2 | 申请日: | 2018-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663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6 |
发明(设计)人: | 田维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G3/34 | 分类号: | G09G3/3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威世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0 | 代理人: | 钟子敏 |
地址: | 430070 湖北省武汉市***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晶体管 背光驱动电路 发光单元 驱动芯片 显示装置 第一端 扫描线 引脚 同一数据线 驱动 矩阵排列 控制端 控制线 数据线 申请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背光驱动电路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该背光驱动电路包括呈矩阵排列的多个发光单元以及至少第一、第二晶体管,每行发光单元连接于同一扫描线,每列发光单元连接于同一数据线,扫描线和/或数据线中的至少部分与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且至少部分与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的各第二端分别用于连接驱动芯片引脚,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的各控制端均连接至同一第一控制线。本申请的背光驱动电路能减少驱动芯片引脚的数量,进而能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背光驱动电路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由于直下式背光具有更好的显示均匀性,能实现分区显示提高对比度,能做窄边框等一系列优势,使得直下式背光逐渐开始在手机模组中出现。传统的面光源驱动芯片引脚的数量为面光源中发光单元矩阵的行数与列数之和,为了得到更加精细的显示效果,面光源的行列数一直在增加,导致驱动芯片引脚的数量越来越多,降低了产品的可靠性。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背光驱动电路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背光驱动电路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该背光驱动电路能减少面光源驱动芯片引脚的数量,进而能够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第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背光驱动电路,该背光驱动电路包括呈矩阵排列的多个发光单元以及至少第一、第二晶体管,每行发光单元连接于同一扫描线,每列发光单元连接于同一数据线,扫描线和/或数据线中的至少部分与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且至少部分与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的各第二端分别用于连接驱动芯片引脚,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的各控制端均连接至同一第一控制线。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第二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背光驱动电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第三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背光驱动电路的驱动方法,该背光驱动电路包括呈矩阵排列的多个发光单元以及至少第一、第二晶体管,每行发光单元连接于同一扫描线,每列发光单元连接于同一数据线,扫描线和/或数据线中的至少部分与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且至少部分与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的各第二端分别用于连接驱动芯片引脚,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的各控制端均连接至同一第一控制线;驱动方法包括:通过第一晶体管向第一行的发光单元输入扫描信号,并向数据线输入数据信号,使第一行的发光单元发光;重复上述步骤,依次使其他行的发光单元发光。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的背光驱动电路包括呈矩阵排列的多个发光单元以及至少第一、第二晶体管,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的各控制端均连接至同一控制线,将扫描线和/或数据线中的至少部分与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且至少部分与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能够减少与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的各第二端分别连接的驱动芯片引脚的数量,进而能够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背光驱动电路一实施方式的原理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背光驱动电路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背光驱动电路第一实施方式的原理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背光驱动电路第二实施方式的原理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背光驱动电路第三实施方式的原理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背光驱动电路第四实施方式的原理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背光驱动电路第五实施方式的原理示意图;
图8是图7中背光驱动电路工作的时序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3886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