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6kV到35kV风力发电系统用软电缆的耐扭曲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36965.0 | 申请日: | 2018-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314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4 |
发明(设计)人: | 刘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莱茵检测认证服务(中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22 | 分类号: | G01N3/22;G01R31/12 |
代理公司: | 北京纽乐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10 | 代理人: | 苏泳生 |
地址: | 100022 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路乙10号艾维克***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检测 风力发电系统 耐扭曲 软电缆 产品性能 低温环境 扭转试验 评定试验 实际工况 负重 测量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6kV到35kV风力发电系统用软电缆的耐扭曲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初始测量、温度控制、扭转试验及最后的评定试验,本发明的检测方法减少了样品的长度,提高了效率;增加负重情况下进行检测,能够模拟实际工况;低温环境条件下进行检测;因此检测的结果更贴近实际情况,更能体现产品性能,测试结果更有公信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线电缆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6kV到35kV风力发电系统用软电缆的耐扭曲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到2010年底,全球风电装机容量已达到2亿千瓦,已有100多个国家开始发展风电,装机容量超过100万千瓦的国家有20个,风电在全球的普及程度迅速提高。我国除台湾外累计风电装机容量已达4400万千瓦,已成为装机容量世界第一的风电大国。2010年,我国风电机组制造能力已突破2 000万千瓦,掌握了兆瓦级以上风电机组制造技术,部分企业3MW以上大型风电机组也开始规模化生产,标志着我国风电制造业开始向大型化、规模化迈进。
额定电压1.8/3kV及以下风力发电用耐扭曲软电缆的中国国家标准已于2013年发布实施。该标准所涉及的电缆电压等级是1.8/3kV及以下,通常适合2.5MW及以下功率风力发电机使用。 额定电压3.6/6kV至26/35kV 风力发电用耐扭曲软电缆的中国国家标准已于2017年发布实施。该标准所涉及的电缆电压等级是3.6/6kV至26/35kV,通常适合3MW及以上功率风力发电机使用。
3MW以上的大功率风机与2.5MW以下功率的风机对于电缆要求的最大区别在于,大功率风机的变压器在塔桶顶端,因此输送电功率的耐扭电缆的电压等级一般为6kV~35kV。该电缆产品无论从技术含量上还是从对风机的安全性上,与2.5MW以下风机所配套的1.8/3kV的电缆相比,都要求更高。 而耐扭转性能,是风力发电用耐扭曲软电缆的核心性能指标。
目前发布的额定电压3.6/6kV至26/35kV风力发电用耐扭曲软电缆的中国国家标准,其关于电缆耐扭转性能的检测方法,仍沿用1.8/3kV风力发电用耐扭曲软电缆的中国国家标准检验方法。这种检测方法已不符合实际情况,实际应用中,3.6/6kV至26/35kV中压风能电缆的自重很大,在扭转过程中没有负重是无法模拟实际运行状况的。且原检测方法需样品12米,中压风能电缆造价成本很高,对于生产企业测试也是一种负担。
发明内容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6kV到35kV 风力发电系统用软电缆的耐扭曲检测方法,能够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6kV到35kV风力发电系统用软电缆的耐扭曲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从被试电缆上截取至少3米长的电缆样品,进行初始测试;
S2:利用初始测试合格的样品进行温度处理,具体为:
S2.1:将初始测试合格的样品完全放置在温度可控箱体内;
S2.2:将箱体内的温度在1小时内调到电缆型号规定的试验温度;
S2.3:将试样顶端固定在扭转:装置的转轮上顺时针旋转150°后,在试验温度下放置不少于12小时;
S3:对在电缆型号规定的试验温度范围内的试样进行扭转试验,具体包括:
S3.1:在试样的下端根据电缆实际自由悬挂的长度进行配重;
S3.2:将受扭试样安装在扭转装置的正确位置,将扭转装置转轮的转速控制在360°/min~ 720°/min,试样受扭长度为1米,进行若干周期的扭转试验;
S4:对经过扭转试验的试样进行评定试验,判断被测电缆是否为耐扭曲软电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莱茵检测认证服务(中国)有限公司,未经莱茵检测认证服务(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3696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