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节电节水无机械搅拌增量提质微涡混凝沉淀澄清池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34799.0 | 申请日: | 2018-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541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6 |
发明(设计)人: | 王玉清;邹睿;程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地加荷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1/08 | 分类号: | B01D21/08;B01D21/26;B01D21/01;B01D21/00;C02F1/52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罗焕清 |
地址: | 101300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澄清池 机械搅拌 节电 混凝沉淀 提质 微涡 絮凝装置 节水 絮凝 机械搅拌澄清池 水处理设备 污泥处理量 沉淀装置 澄清装置 出水浊度 网格絮凝 涡流混合 折板絮凝 出水管 进水管 重力流 扰动 侧壁 钢砼 环空 减排 减小 牛腿 排泥 伞板 支模 制水 浊度 连通 土建 出力 节能 净化 污水 配置 优化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节电节水无机械搅拌增量提质微涡混凝沉淀澄清池,属于水处理设备,主要解决现有机械搅拌澄清池出水浊度高、翻池、排泥不畅、机械易坏、制水出力达不到等问题。包括连通涡流混合设备的进水管、出水管以及设置在澄清池中心内的絮凝装置及设置在絮凝装置与澄清池侧壁之间环空内的澄清装置;通过多级折板絮凝通道和多级网格絮凝通道的扰动及絮凝代替机械搅拌,在重力流作用下使水充分净化,降低浊度,节电节能,减排污水,减少污泥处理量。本发明节电节水无机械搅拌增量提质微涡混凝沉淀澄清池,其池内不建钢砼牛腿,无伞板,节省大量土建、支模费用。通过对混合、絮凝及沉淀装置的合理配置,优化澄清池整体结构,减小占地面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原水预处理及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节电节水无机械搅拌增量提质微涡混凝沉淀澄清池。
背景技术
近年来,原水及污水、废水的混凝沉淀处理工艺包括水和药剂的混合、反应絮凝与水的澄清分离三个阶段,澄清池属于完成上述工艺的一种设备。其中,机械搅拌澄清池是一种常见的澄清池,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机械使水提升和搅拌,促使泥渣循环,并使水中固体杂质与已形成的泥渣接触絮凝而分离沉淀。高密度澄清池是将机械搅拌澄清池拆分后加上污泥回流的一个变种机械搅拌澄清池,土建量更大,投资更多。
以前,一般采用机械搅拌澄清池或高密度澄清池配合重力无阀滤池或空气擦洗滤池的方式进行水处理,缺点在于同时建造澄清池和滤池导致设备体积大,占地面积大,相应的土建费用较高,运行时间较长,达1.5小时。此外,上述的澄清过滤系统运行不稳定,容易翻池,实际运行制水量只能达到原设计水量的60%,且出水水质浊度高(出水水质浊度为10NTU)。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电节水无机械搅拌增量提质微涡混凝沉淀澄清池,以解决设备体积大、占地面积大导致的土建费用高和水处理时间长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节电节水无机械搅拌增量提质微涡混凝沉淀澄清池,包括进水管、出水管以及设置在澄清池内的絮凝装置和澄清装置,絮凝装置设置在沉淀池的中心,澄清装置设置在絮凝装置与沉淀池侧壁之间的环空内;进水管连通涡流混合设备,涡流混合设备入口开有絮凝剂加药口,出口开有助凝剂加药口;其中,
絮凝装置包括多级折板絮凝通道和多级网格絮凝通道,涡流混合设备的出口与多级折板絮凝通道的入水口连通,多级折板絮凝通道的出水口与多级网格絮凝通道的入口连通;
澄清装置包括斜板沉淀腔和集水槽,斜板沉淀腔具有多条倾斜的矩形通道;斜板沉淀腔通过支架悬空安装在沉淀池内壁和絮凝装置之间的环空内,所述集水槽设置在斜板沉淀腔的上方;出水管连通集水槽。
在该技术方案中,仅依靠水流自身完成混合、絮凝和沉淀,取消了机械搅拌混合絮凝,从而达到节约电能的作用。本澄清池在水处理过程中无机械搅拌参与,水流稳定,有利于水内固体杂质的沉淀;同时通过设置水处理通道使絮凝更加充分,水内固体杂质有足够的时间与絮凝剂反应形成大体积的固体沉淀。因此,本澄清池的水处理量相对机械搅拌澄清池更大,水处理效果更好。同时,只建一座澄清池即可完成整个絮凝、沉淀和澄清的流程。无需各个流程单独建池及建造备用池,减少了占地面积,节约土建投资。
优选地,多级折板絮凝通道包括由多块相互平行的环形钢板间隔开的多条竖直通道,相邻竖直通道依次首尾相通,所述竖直通道的数量不小于3且为奇数;最外围的通道上方为多级折板絮凝通道的入水口;在所述竖直通道的任一侧内壁上分布有多块由折板和翼板组成的引流板,翼板设置在折板的两侧且两侧翼板与折板相互垂直,相邻引流板沿竖直通道方向依次首尾连接,相邻导流板之间的夹角为0-180°。
在该优选的技术方案中,奇数量的竖直通道保证了其出水口位于最内侧环形钢板的下端,一是保证水流从底部进入到多级网格絮凝通道内,二是保证水流从出水口流出后的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地加荷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中地加荷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3479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