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中砷浓度的快速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29496.X | 申请日: | 2018-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321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2 |
发明(设计)人: | 王竹青;付大友;袁东;谭文渊;杨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N21/76 | 分类号: | G01N21/76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钟莹洁;房云 |
地址: | 6430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中 检测 快速检测装置 便于携带 高灵敏度 化学发光 检测模块 快速检测 气路模块 设备使用 液路模块 应急检测 原理实现 集成度 体积小 功耗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中砷浓度的快速检测装置和检测方法,所述装置包括液路模块、气路模块和检测模块,所述方法采用该装置进行水中砷浓度的检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水中砷浓度的快速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基于化学发光原理实现对水中砷的快速检测,本发明具有集成度高、结构简单、功耗低、体积小、便于携带、检测方便、检测速度快且具有较高灵敏度等明显的有点,可作为便携式现场应急检测设备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提污染物检测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讲,涉及一种水中砷浓度的快速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砷是饮用水中主要的污染物之一,长期饮用含砷的水可导致慢性砷中毒,严重影响肌体健康。近年来砷污染事件频发,迫切需要一种能够针对突发污染事件及水体砷浓度进行快速检测的方法和设备。
常规的砷污染监测方法,如银盐比色法、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原子荧光法等方法的检测仪器笨重且测定周期长,不能满足应急监测的需求,难以应用于现场快速检测。在地表水及地下水砷污染筛查工作中常用的半定量检测方法,虽可实现现场的快速检测,但其半定量的结果精度较差,不能给出砷的准确含量,对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的参考价值低。
利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砷浓度是一种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新型检测方法,其原理是利用砷与硼氢化钠在酸性条件下反应产生砷化氢气体,再通入过量的臭氧,臭氧与砷化氢气体反应产生化学发光信号。但目前该方法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无对应的检测设备,难以在现场应急检测领域得到应用。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作为便携式现场应急检测使用的水中砷浓度的快速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水中砷浓度的快速检测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液路模块、气路模块和检测模块,其中,
所述检测模块包括前盖、蔽光壳体、光电检测器和透光窗,所述前盖的底部设有进气口、出气口、进液口和出液口,前盖中部设有凹槽,凹槽底部放置有反应床,反应床的上方设置有多孔隔离板,多孔隔离板与反应床之间形成隔离腔,多孔隔离板的上方设置有透光窗并且所述透光窗设置在前盖与蔽光壳体之间,所述透光窗与多孔隔离板之间形成反应气室,光电检测器设置在透光窗的另一侧并且位于蔽光壳体内,所述蔽光壳体与前盖配套组装,其中,隔离腔与进液口和出液口连通,反应气室与进气口和出气口连通;
所述液路模块包括采样支路、清洗支路和排液支路;所述采样支路与检测模块的进液口相连,所述采样支路包括采样单元、第一试剂储存单元、第二试剂储存单元和分别连接在所述采样单元、第一试剂储存单元、第二试剂储存单元后端的第一蠕动泵、第二蠕动泵、第三蠕动泵;所述清洗支路连接在采样支路的后端或者直接与所述检测模块的进液口相连,所述清洗支路包括清洗剂储存单元和连接在所述清洗剂储存单元后端的第四蠕动泵;所述排液支路与检测模块的出液口相连,所述排液支路包括第五蠕动泵和连接在第五蠕动泵后端的废液储存单元;
所述气路模块包括进气支路和出气支路,所述进气支路与检测模块的进气口相连并且包括沿着气体流向依次设置的气体过滤单元和紫外光解单元,所述出气支路与检测模块的出气口相连并且包括沿着气体流向依次设置的废气吸收单元和真空泵。
根据本发明水中砷浓度的快速检测装置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采样单元包括沿着液体流向依次设置的采样口和过滤单元,所述第一蠕动泵、第二蠕动泵、第三蠕动泵为共用泵头的三通道同向蠕动泵。
根据本发明水中砷浓度的快速检测装置的一个实施例,在采样支路中各蠕动泵的后端设置有前混合点和后混合点以控制待测水样与第一试剂储存单元和第二试剂储存单元中分别储存的两种试剂的先后混合次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理工学院,未经四川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2949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