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路切换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10011.2 | 申请日: | 2018-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296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03 |
发明(设计)人: | 魏志坚;林方棋;胡力宏;但堂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松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1/46 | 分类号: | F16K1/46;F16K11/04 |
代理公司: | 35204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雁翔;张迪<国际申请>=<国际公布>=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中国(福建)自由***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路切换 密封圈 进水口 内壳体 密封 第二流道 第一流道 同轴设置 连通处 体内 内壳 连通 水路切换结构 压力平衡状态 固定设置 内壁贴合 上下移动 向上移动 向下移动 操作件 杆内部 提拉杆 外壳体 传动 外壁 伸出 移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路切换结构,水路切换操作件带动传动提拉杆和水路切换杆沿着轴向上下移动,内壳体固定设置于外壳体内,水路切换杆同轴设置于内壳体内;内壳体与外壳体之间形成一进水口,水路切换杆内部具有连通至进水口的第一流道,水路切换杆与内壳体之间具有连通至进水口的第二流道;水路切换杆的外壁同轴设置有上下两个密封圈,其中第一密封圈在水路切换杆上下移动时始终与内壳体的内壁贴合密封;第二密封圈在水路切换杆向下移动时伸出内壳体外,并将第一流道和进水口的连通处密封;第二密封圈在水路切换杆向上移动时收回内壳体内,并将第二流道和进水口的连通处密封;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始终处于压力平衡状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路切换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水路切换结构多采用船式开关带动切换轴移动的结构,切换轴上要设置三个以上的密封圈,结构复杂且价格比较贵,并且多个的密封圈很难进行水压平衡的设计,这样用户在按压船式开关的时候就需要克服很大的水压,切换手感很不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水路切换结构,零件少、结构简单并且切换手感好。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路切换结构,包括:水路切换操作件、传动提拉杆、水路切换杆、内壳体和外壳体;
所述水路切换操作件带动传动提拉杆和水路切换杆沿着轴向上下移动,所述内壳体固定设置于外壳体内,所述水路切换杆同轴设置于内壳体内;
所述内壳体与外壳体之间形成一进水口,所述水路切换杆内部具有连通至所述进水口的第一流道,所述水路切换杆与内壳体之间具有连通至所述进水口的第二流道;
所述水路切换杆的外壁同轴设置有两个密封圈,其中第一密封圈在水路切换杆上下移动时始终与内壳体的内壁贴合密封;所述第二密封圈在水路切换杆向下移动时伸出内壳体外,并将第一流道和进水口的连通处密封,同时将第二流道和进水口的连通处打开;所述第二密封圈在水路切换杆向上移动时收回内壳体内,并将第二流道和进水口的连通处密封,同时将第一流道和进水口的连通处打开;
所述第一流道或第二流道打开时,所述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始终处于压力平衡状态。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流道沿着水路切换杆的轴向设置,并且水路切换杆沿着轴向的下端为第一开口,水路切换杆的侧壁上端为第二开口;所述第一流道和进水口的连通处打开时,水流由进水口通过第一开口流入第一流道中,并从第二开口流出;所述第二开口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一密封圈。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内壳体的侧壁设置有第三开口,当所述第一流道和进水口的连通处打开时,所述第二开口的位置与第三开口重合或部分重合。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流道沿着水路切换杆的轴向设置,并且位于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之间;所述内壳体的侧壁在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之间的位置设置有第四开口。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体具有与第一流道的出水端连通的第一出水端,与第二流道的出水端连通的第二出水端,以及与所述进水口连通的进水端。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水端连通顶喷花洒,第二出水端连通手持花洒。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传动提拉杆的一端与水路切换操作件连动设置;所述内壳体的上端端部设置有让位开口,所述传动提拉杆的另一端通过让位开口伸入内壳体中,并与所述水路切换杆沿着轴向连动设置。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让位开口与传动提拉杆的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三密封圈。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还包括一分压杆;所述分压杆的一端与传动提拉杆连动设置,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流道内,并通过第四密封圈与第一流道的内壁贴合;所述第三密封圈与第四密封圈的大小相同,当第一流道打开时,所述第三密封圈和第四密封圈处于压力平衡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松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厦门松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100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