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物3D打印正向支架模型设计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497864.7 | 申请日: | 2018-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909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2 |
发明(设计)人: | 杨壮志;陈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工港致慧增材制造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T17/00 | 分类号: | G06T1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0060***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正向 扫描部位 支架模型 支架 图像分割结果 打印 原始数据 三维模型设计 图像处理技术 患者组织 基础依据 三维模型 扫描设备 原始组织 重构 匹配 扫描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生物3D打印正向支架模型设计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采用扫描设备对待扫描部位进行扫描获得含待扫描部位的原始数据;根据含待扫描部位的原始数据通过图像处理技术获得图像分割结果;根据所述图像分割结果重构获得与组织三维模型;根据所述组织三维模型设计生成支架雏形;根据所述支架雏形设计生成生物3D打印正向支架模型。本发明的生物3D打印正向支架模型设计方法,以患者原始组织模型为基础依据,能够自下而上、正向设计与患者组织相匹配的支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3D打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物3D打印正向支架模型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生物3D打印是以按需设计的三维模型为基础,通过软件分层离散和数控成型的方法,定位装配生物材料(活细胞亦可混合在定制的生物材料中),制造人工植入支架、组织器官和医疗辅具等生物医学产品的快速成型技术。生物3D打印是快速成型技术中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应用领域之一。
个体的构造、病理状况不完全相同,存在个性化、差异化的特性,而3D打印技术具有快速、准确、个性化、差异化且特别适合制造复杂形状实体的特性,因此3D打印可以与生物材料、细胞培养、医学成像和软件辅助技术相结合,针对患者特定的解剖构造、生理功能和治疗需求来设计和制造人工植入支架、组织器官和医疗辅具等医学产品,为个性化医疗及精准医疗提供突破性的治疗新技术。
细胞的生长繁殖、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需要一定的内环境,生物材料支架为细胞提供了类似体内环境的场所。支架由可降解吸收的生物材料打印而成,与相应的细胞混合成体外组织或器官模型,放置于培养箱或实验动物体内培养,最终得到理想的打印产物。
支架的宏观构造体现在组织器官的整体形状(如病人和器官个体差异性、解剖学特点),微观结构反映在支架的内部架构(如孔隙大小、形状、空间分布和孔隙互连),纳米级构造表现在支架的表面修饰(如细胞黏附、增殖和分化的生物分子黏结剂)。理想的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应具有以下特点:良好的组织相容性;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有效的表面活性;一定的可塑性;有三维多孔结构。
如何高效设计合理、精准、有效,且与患者组织匹配的生物3D打印支架,从而实现支架的生物3D打印,获得实体模型进行各种医疗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物3D打印正向支架模型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采用扫描设备对待扫描部位进行扫描获得含待扫描部位的原始数据;根据含待扫描部位的原始数据通过图像处理技术获得图像分割结果;根据所述图像分割结果重构获得与组织三维模型;根据所述组织三维模型设计生成支架雏形;根据所述支架雏形设计生成生物3D打印正向支架模型。
进一步地,根据所述组织三维模型设计生成支架雏形的过程包括如下步骤:以所述组织三维模型为基础参考,通过选择多面体,构造多面单胞基本几何形状,所述多面单胞按照空间排列顺序自动叠加,获得支架雏形,所述支架雏形的特征尺寸大于所述组织三维模型的特征尺寸。
进一步地,根据所述支架雏形设计生成生物3D打印正向支架多孔支架模型的过程包括如下步骤:通过所述支架雏形与组织三维模型进行布尔求交运算,获得具有解剖形状的生物3D打印正向支架模型。
进一步地,所述扫描设备为CT或核磁共振设备,所述医学图像处理技术包含图像预处理、图像分割、图像后处理。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雏形的特征尺寸包括支架雏形的长、宽、高,所述组织三维模型的特征尺寸包括组织三维模型的长、宽、高。
进一步地,所述多面单胞基本几何形状为多孔结构,所述多孔结构的单胞孔径及支柱尺寸可调节。
进一步地,所述生物3D打印正向支架模型具有与组织相应部位完全贴合的配合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工港致慧增材制造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工港致慧增材制造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9786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