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煤粉掺混污泥的增氧燃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497583.1 | 申请日: | 2018-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447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发明(设计)人: | 邹春;经慧祥;罗江辉;梅媚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23G7/00 | 分类号: | F23G7/00;F23G5/44;F23L7/00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周磊;曹葆青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煤粉掺混 污泥 燃烧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锅炉燃烧技术领域,并公开了一种煤粉掺混污泥的增氧燃烧方法,该方法以污泥与煤粉掺混的掺混物作为燃料,通过向一次风管道、二次风管道分别注入纯氧,以增加炉膛内的氧气浓度,促使燃料在炉膛内稳定、充分燃烧,由空气分离装置提供两路纯氧,一路纯氧与空气在一次风管道内混合之后作为增氧一次风进入炉膛,另一路纯氧与空气在二次风管道内混合之后作为增氧二次风进入炉膛。本发明通过调整一次风、二次风中氧气的配比提高炉膛中氧气浓度,提高了燃烧的稳定性,改变了燃烧过程中的温度分布,最终减少了NOX的生成,提高了污泥与煤粉的热值比例,增加了污泥处置量,并使得热效率和燃尽率提高,有效减少了NOX、二噁英等污染物的排放。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锅炉燃烧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增氧燃烧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及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和深化,污泥排放量逐渐增加,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目前处理污泥的方法主要有农用、焚烧和卫生填埋等。由于污泥本身含有污染性成分使得农用及填埋的处理方法对环境有较大的污染。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成分,具有较高的热值,可以作为发电厂发电的燃料。并且污泥焚烧不仅使有机物彻底分解,还可以回收利用焚烧所得热能,达到污泥回收利用的目的。目前的污泥焚烧技术大都将污泥与煤粉混合送入锅炉焚烧,但污泥在空气气氛下燃烧易使系统燃烧不充分,燃尽率低,炉膛内温度较低,产生含有高浓度二噁英、NOX的烟气,系统热利用率较低。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煤粉掺混污泥增氧燃烧方法,通过调整一、二次风中氧气的配比,提高系统燃烧的稳定性,改变了燃烧过程中的温度分布,提高燃料的燃尽率,减少NOX的生成,并抑制二噁英的生成,最终提高系统热利用效率。方法兼顾节能、NOX减排,具有较高的综合效益。
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煤粉掺混污泥的增氧燃烧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方法以污泥与煤粉掺混的掺混物作为燃料,通过向一次风管道、二次风管道分别注入纯氧,以增加炉膛内的氧气浓度,促使燃料在炉膛内稳定、充分燃烧,其中,由空气分离装置提供两路纯氧,一路纯氧与空气在一次风管道内混合之后作为增氧一次风进入炉膛,另一路纯氧与空气在二次风管道内混合之后作为增氧二次风进入炉膛,其中,所述污泥与煤粉的热值比为3:20-1:4。
优选地,污泥与煤粉在进入炉膛之前充分混合形成掺混物,增氧一次风携带所述掺混物进入炉膛,增氧二次风促使燃料在炉膛内稳定、充分燃烧。
优选地,所述增氧一次风的含氧量为22%-40%,所述增氧二次风的含氧量为22%-26%,进入炉膛的氧气体积流量占进入炉膛总气体体积流量的22%-33%,炉膛内的过量空气系数为1-1.1。
按照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煤粉掺混污泥的增氧燃烧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方法以污泥与煤粉掺混的掺混物作为燃料,通过向污泥一次风管道、二次风管道注入纯氧,以增加炉膛内的氧气浓度,促使燃料在炉膛内稳定、充分燃烧,其中,由空气分离装置提供两路纯氧,一路纯氧与空气在污泥一次风管道内混合之后作为污泥一次风进入炉膛,另一路纯氧与空气在二次风管内混合之后作为增氧二次风进入炉膛,其中,所述污泥与煤粉的热值比为3:20-1:4。
优选地,煤粉由煤粉一次风管道内的煤粉一次风携带进入炉膛,污泥由污泥一次风管道内的污泥一次风携带进入炉膛,污泥与煤粉在炉膛内混合形成掺混物作为燃料并燃烧,所述增氧二次风促使燃料在炉膛内稳定、充分燃烧。
优选地,所述煤粉一次风为空气,所述污泥一次风的含氧量为22%-40%,所述增氧二次风的含氧量为22%-26%,进入炉膛的氧气体积流量占进入炉膛总气体体积流量的22%-33%,炉膛内的过量空气系数为1-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9758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