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精确控制N含量的高纯净双相不锈钢冶炼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810495871.3 | 申请日: | 2018-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4236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0 |
发明(设计)人: | 张潇潇;祁庆花;韩文科;赵子文;魏海东;蒋春宏;高峰;宋道春;刘林;王亚安;牛翰卿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兰石集团有限公司;兰州兰石能源装备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3/04 | 分类号: | C22C33/04;C22C38/02;C22C38/04;C22C38/44 |
代理公司: | 甘肃省知识产权事务中心 62100 | 代理人: | 马小瑞 |
地址: | 730050 甘肃省***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精确 控制 含量 纯净 不锈钢 冶炼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精确控制N含量的高纯净双相不锈钢冶炼工艺,采用“电弧炉+AOD炉精炼”的冶炼方法。首先在电弧炉中进行熔化初炼,炉料包含本钢返回料、不锈钢返回料、合金、辅料;然后进入AOD炉对钢液精炼,精炼过程中全程吹N,通过对氧氮比、吹入气体的流量和时间的控制,分4次吹入氮氧混合气体进行脱碳,经过还原、造渣、脱硫、调整成分、精确控制N、出钢、浇铸等步骤,实现快速脱C、精确控N,并且将P、S含量、气体含量及氧化物夹杂控制到较低的水平。电弧炉熔炼阶段高配碳,在AOD精炼前期依靠碳氧反应升温;生产出符合标准要求的S32205不锈钢钢锭,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不锈钢冶炼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精确控制N含量的高纯净双相不锈钢冶炼工艺。
背景技术
双相不锈钢是指固溶组织由铁素体与奥氏体双相组成,铁素体和奥氏体各约占50%,一般较少相的含量最少也需达到30%的不锈钢。双相不锈钢兼有铁素体不锈钢和奥氏体不锈钢的优点,与奥氏体不锈钢相比,双相不锈钢的优势为具有较高的机械性能,包括固溶强化、晶粒细化、沉淀硬化,而且具备优良的耐应力腐蚀和点腐蚀的能力。与铁素体不锈钢比,其韧性高、脆性转变温度低、耐晶间腐蚀和焊接性能好,同时保留了铁素体钢导热系数高、膨胀系数小的优点。
成分22%Cr,5%Ni,0.14-0.20%N的S32205是双相不锈钢的代表钢种,该类双相不锈钢是目前最有经济效益的不锈钢金属材料,全世界双相不锈钢产量的80%是S32205双相不锈钢。
S32205双相不锈钢中最主要的合金元素是Cr、Ni、Mo、N,它们对钢的性能和组织有直接影响。Cr和Mo在S32205双相不锈钢中是铁素体相主要形成元素,成分含量分别为22%和5%,在氧化性介质中,Cr能使钢表面生成稳定致密的Cr2O3保护膜,阻止基体的进一步腐蚀;Cr还能有效的提高钢的点蚀电位值,降低钢对点蚀的敏感性;此外,高含量的Cr可提高钢的N溶解度。Mo能显著提高双相不锈钢的耐点蚀性能,Mo可以促进Cr在表面膜的富集,提高耐蚀性,Mo还可以提高钢在还原介质中的热力学稳定性,在介质作用下形成钼酸盐,产生缓蚀作用。Ni和N在S32205双相不锈钢中是奥氏体相主要形成元素,其中N对于平衡铁素体和奥氏体两相平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N会影响Cr、Mo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使Cr、Mo元素从铁素体相向奥氏体相转移,钢中N含量越高,两相中合金元素之差越小,而N在奥氏体相中的溶解度远高于铁素体相中,这使得钢的整体耐孔蚀电位提高,耐腐蚀性能进一步增强。
S32205双相不锈钢工业化生产的主要方法是电弧炉+AOD精炼,高纯净S32205双相不锈钢冶炼的关键点在于N含量的精确控制,超低C、P、S含量以及氧化物夹杂的控制。
增氮的方式目前主要有两种:一是添加氮化铬铁,但N的回收率不太稳定,而且氮化铬铁的成本也较高;另一种是采用N2合金化法,向钢液中吹入N2,N在钢液中具有一定的溶解度,可以实现合金化,而且成本也较低。N2合金化法的难点在于N含量的精确控制,钢液温度、氮分压、铬镍比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N含量的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精确控制N含量的高纯净双相不锈钢冶炼工艺,以实现高纯净S32205双相不锈钢冶炼中N含量的精确控制,超低C、P、S含量以及氧化物夹杂的控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精确控制N含量的高纯净双相不锈钢冶炼工艺,本工艺采用“电弧炉+AOD炉精炼”的冶炼方法,首先在电弧炉中对炉料进行熔化初炼,然后进入AOD炉对钢液精炼,精炼过程中全程吹N,生产出符合标准要求的S32205双相不锈钢钢锭;
第一步,在电弧炉内,对包含不锈钢返回料、合金、辅料的炉料进行熔化初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兰石集团有限公司;兰州兰石能源装备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兰州兰石集团有限公司;兰州兰石能源装备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9587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