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隧道内移动喷枪灭火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0466744.0 | 申请日: | 2018-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538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3 |
发明(设计)人: | 王正阳;姜学鹏;陈家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A62C31/00 | 分类号: | A62C31/00;A62C37/00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薛玲 |
地址: | 430081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灭火喷枪 可视监控装置 监视器 供水装置 火源探测 灭火系统 灭火装置 驱动装置 移动喷枪 可移动 隧道 着火点 红外双波段 火焰探测器 温度感应器 火灾现场 人员伤亡 火源 两套 扑灭 着火 消防 驱动 移动 发现 | ||
隧道内移动喷枪灭火系统包括火源探测装置、可移动灭火装置、可视监控装置以及两套供水装置。所述火源探测装置包括多个红外双波段火焰探测器和温度感应器;所述可移动灭火装置包括灭火喷枪、C型轨道和驱动装置;所述可视监控装置包括耐火监视器;所述灭火喷枪安装在所述C型轨道上有所述驱动装置驱动其在所述C型轨道中移动;所述耐火监视器安装在所述灭火喷枪上;所述灭火喷枪与所述供水装置相连。本发明能够及时准确发现隧道内着火点,并能够在着火初期控制火势,扑灭火源。同时本发明不需要消防人员进入火灾现场,可以有效避免人员伤亡。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隧道消防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隧道内移动喷枪灭火系统。
背景技术
近些年随着我国公路交通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公路隧道越来越多的被使用,截止2016年底,我国隧道规模已达3200多公里,4800多座。目前,我国己经成为世界上隧道数量最多,条件最复杂,技术发展最快的国家。隧道内的车辆行驶速度以及车流密度的加大,隧道内车辆故障、撞击、自燃等原因造成隧道火灾事故的危险性上升趋势明显,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公路隧道防火重要性。
目前,我国的隧道灭火大多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公安消防部门响应进入火场进行灭火的方式,但这种方式比较被动,响应不够迅速;二是采用在隧道全长内布置水喷淋和灭火机器人来进行灭火,此种方法经济负担重,采用灭火机器人的方式,其作用范围有限,且对高温烟气的灭火效果不够理想;三是隧道内设置环状消防给水管网,放置水带、水枪、水成膜泡沫管枪和水成膜泡沫液,并配备ABC型干粉灭火器、地上消火栓等,但真正起火时,人群易产生恐慌心理,导致这些设备往往得不到有效利用。因此设计一套高效、节能且能够在短时间内扑灭火源的隧道灭火系统,对于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达到高效、节能且能够短时扑灭隧道火源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隧道内移动喷枪灭火系统,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隧道内移动喷枪灭火系统包括火源探测装置、可移动灭火装置、可视监控装置以及两套供水装置。所述火源探测装置包括多个红外双波段火焰探测器和温度感应器;所述可移动灭火装置包括灭火喷枪、C型轨道和驱动装置;所述可视监控装置包括耐火监视器;所述灭火喷枪安装在所述C型轨道上有所述驱动装置驱动其在所述C型轨道中移动;所述耐火监视器安装在所述灭火喷枪上;所述灭火喷枪与所述供水装置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灭火喷枪设置有两台分别对应一套供水装置;所述两台灭火喷枪分别通过可伸缩供水软管与所述供水装置连接;所述C型轨道安装在隧道侧壁上部;所述两台灭火喷枪安装在所述C型轨道上,分别由两台安装在所述C型轨道两端的减速电机通过拖链带动,在所述C型轨道中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灭火喷枪设置有两台分别对应一套供水装置;所述两台灭火喷枪分别通过可伸缩供水软管与所述供水装置连接;所述两台灭火喷枪分别安装在两台可移动小车上,所述可移动小车安装在所述C型轨道中,通过所述可移动小车带动所述灭火喷枪在所述C型轨道中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多个红外双波段火焰探测器和温度感应器均匀分布安装在所述C型轨道上,每个所述红外双波段火焰探测器和温度感应器均设置有固定编号。
进一步地,所述两套供水装置分别包括一个蓄水池、一台卧式多级离心泵和一台立式多级离心泵以及压力控制开关;所述卧式多级离心泵和立式多级离心泵相互配合维持供水压力,所述压力控制开关检测供水压力并控制所述卧式多级离心泵和立式多级离心泵的启停。
进一步地,所述隧道内移动喷枪灭火系统还包括一套智能中央集中控制柜以及一套双电源自动切换控制柜。
本发明采用以上所述技术方案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专利是隧道早期火灾扑灭设施,能够精确定位火源点,及时发现火灾险情。并且能够通过可视监控装置定点扑灭火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科技大学,未经武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6674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