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铺设方便抗冲击性强的水利堤坝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810457893.0 | 申请日: | 2018-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118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7 |
发明(设计)人: | 屈雷涛;陈炎俊;赵巧巧 | 申请(专利权)人: | 屈雷涛 |
主分类号: | E02B3/14 | 分类号: | E02B3/14;E03F5/04;E03F5/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4500 浙江省嘉***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横板 混泥土 一体成型 抗冲击性 砖层 水利堤坝 插接柱 铺设 单体砖 下端面 凸起 斜板 使用寿命 插接槽 右侧壁 左侧壁 上端 插接 卡合 自锁 配合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铺设方便抗冲击性强的水利堤坝结构,所述混泥土砖层由混泥土单体砖组成,所述第一横板的上端面的右侧一体成型有斜板,所述斜板的顶部右侧一体成型有第二横板,所述第二横板的下端面一体成型有第一插接柱,所述第一横板的顶部开设有与第一插接柱配合插接的插接槽,所述第二横板的右侧壁一体成型有凸起,所述第二横板的左侧壁设有与凸起配合卡合的凹槽,所述第一横板的下端面一体成型有第二插接柱;该铺设方便抗冲击性强的水利堤坝结构,操作简单,铺设方便,同时使混泥土单体砖之间相互作用,产生自锁,大大加强了混泥土砖层的整体强度,大大提高了混泥土砖层的抗冲击性,提高了混泥土砖层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利堤坝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铺设方便抗冲击性强的水利堤坝结构。
背景技术
为保护水利枢纽、江河堤岸和海洋岸边等不被洪水或者潮水冲刷,防止泥沙阻塞河道为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植被,常常会采用在河道、塘堰、水库及海岸等修建堤坝,从而采用此类方式对其进行保护,但这些方式施工起来成本不仅高,而且施工复杂,工程量大且繁琐。虽然能起到一定防护阻挡的作用,但是使用性能上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不能更好的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铺设方便抗冲击性强的水利堤坝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成本高,施工复杂,工程量大且繁琐,使用性能上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铺设方便抗冲击性强的水利堤坝结构,包括堤坝本体,所述堤坝本体的一侧的斜坡面上铺设有混泥土砖层,所述混泥土砖层由混泥土单体砖组成,所述混泥土单体砖包括第一横板,所述第一横板的上端面的右侧一体成型有斜板,所述斜板的顶部右侧一体成型有第二横板,所述第二横板的下端面一体成型有第一插接柱,所述第一横板的顶部开设有与第一插接柱配合插接的插接槽,所述第二横板的右侧壁一体成型有凸起,所述第二横板的左侧壁设有与凸起配合卡合的凹槽,所述第一横板的下端面一体成型有第二插接柱,所述堤坝本体的顶部铺设有混泥土砖层,所述混泥土砖层的右侧覆盖在混泥土砖层的上方,所述堤坝本体的另一斜坡的破面上种植有植被层,所述植被层的底部开设有与下水道连通的下水井,所述下水井的顶部安装有井盖。
优选的,所述凸起为三角形凸起,且所述凸起至少设有两个,且凸起呈等距线性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插接柱至少设有两个,且所述第一插接柱呈等角度分布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二插接柱至少设有两个,且所述第二插接柱呈等距线性设置。
优选的,所述下水井的顶部设有第一圆桶形过滤网层,所述第一圆桶形过滤网层的内部套装有第二圆桶形过滤网层,所述第一圆桶形过滤网层的网孔大小在五至十五毫米之间,所述第二圆桶形过滤网层的网孔大小在二十至四十毫米之间。
优选的,所述第一圆桶形过滤网层的顶部外围一体成型有第一圆环,所述第二圆桶形过滤网层的顶部外围一体成型有第二圆环,所述第一圆环的压在下水井的顶部,所述第二圆环压在第一圆环的上方端面与井盖的下端面之间。
优选的,所述第一圆桶形过滤网层的内壁一体成型有杆体,所述杆体的内端与第二圆桶形过滤网层的外壁相抵。
优选的,所述堤坝本体的顶部左侧铺设有路牙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铺设时,将下一块混泥土单体砖的第二横板压在上一块混泥土单体砖的第一横板上,通过第一插接柱插入插接槽的内部,凸起与凹槽卡合,第二插接柱插入堤坝本体的内部,操作简单,铺设方便,同时使混泥土单体砖之间相互作用,产生自锁,大大加强了混泥土砖层的整体强度,大大提高了混泥土砖层的抗冲击性,提高了混泥土砖层的使用寿命;
2.在植被层的底部开设有与下水道连通的下水井,防止雨水穿过植被层漫到路面上,有效的防止路面积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屈雷涛,未经屈雷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5789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河道弃渣岸坡生态修复结构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输水渠用可调式单网拦藻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