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捕获大气垂向气流运动动能的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454562.1 | 申请日: | 2018-05-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5730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7 |
发明(设计)人: | 张刚;王德利;胡嘉琪;崔芷瑄;周晓蕊;王肇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F03D3/00 | 分类号: | F03D3/00;F03D3/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30000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螺旋臂 捕获 能量转换装置 风扇 动能 垂向 气流运动 支撑柱 横向连接柱 螺旋空心管 步骤转化 垂直气流 动能转换 风扇转动 轻质风扇 自然大气 空心管 碳纤维 永磁体 倒放 依附 发电 清洁 支撑 环保 | ||
1.一种用于捕获大气垂向气流运动动能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捕能风扇(1)、上螺旋臂(2)、下螺旋臂(3)、支撑柱(4)、横向连接柱(5)、永磁体(6)和能量转换装置(7);
所述上螺旋臂(2)和下螺旋臂(3)为上下倒放相连的两螺旋空心管结构,为整个装置的框架,用于依放所述捕能风扇(1)及能量转换装置(2),材料为不锈钢,焊接,并加以喷塑处理;
所述捕能风扇(1)的材料为碳纤维的轻质风扇,依附于所属的上螺旋臂(2)和下螺旋臂(3)上,用于捕获大气垂向气流;
所述永磁体(6)和能量转换装置(7)放置于所述上螺旋臂(2)和下螺旋臂(3)的空心管内,用于将捕获的风的动能转换成电能;
所述支撑柱(4)与所述上螺旋臂(2)和下螺旋臂(3)均为相同材质的结构,分为中央支撑住、纵向连接柱及横向连接柱(5)三种,用于支撑和固定整个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捕获大气垂向气流运动动能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螺旋臂(2)和下螺旋臂(3)形成的半球面体,其整体高为1.5米,螺旋圈数及宽度根据装置风扇数确定,可根据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微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捕获大气垂向气流运动动能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捕能风扇(1)的外圈风扇直径规格为20cm,内圈风扇直径为10cm,风扇独立生产,每组装置风扇数量可根据实际工作情况确定,组装时满足相互间无空隙,能够最大效率捕获风能。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捕获大气垂向气流运动动能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4)插入地面,而后连接所述上螺旋臂(2)和下螺旋臂(3),其支撑柱(4)中的纵向连接柱固定于下螺旋臂(3)最底层螺旋处,相互间隔12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捕获大气垂向气流运动动能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捕能风扇(1)依据实际地形情况,固定于上螺旋臂(2)和下螺旋臂(3)每圈的螺旋上,其外圈捕能风扇(1)固定于螺旋外圈,内圈捕能风扇(1)固定于螺旋内圈。
6.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捕获大气垂向气流运动动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按上述连接关系,将装置内的各个组件组装好,并将支撑柱(4)插入地表面,固定好整个装置;
S2:下螺旋臂(3)上的捕能风扇(1)与地表部分受热膨胀的垂向气流接触,带动扇叶转动,由此捕获了上升气流的动能;
S3:当扇叶转动捕获到垂直气流的动能后,会切割下螺旋臂(3)空心管内配置的永磁体(6)的磁感线,产生电流,经过能量转换装置(7)收集后进行储存或者直接利用;
S4:受热膨胀上升的部分气流在高空遇冷空气后会下降,下降的这部分气流带动上螺旋臂(2)上的捕能风扇(1)扇叶转动,由此收集下降部分气流的动能,其上螺旋臂(2)上的捕能风扇(1)以及空心管内部各装置的结构设置与所述下螺旋臂(3)中的结构设置均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师范大学,未经东北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54562.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形状自适应风电桨叶
- 下一篇:基于倾斜铰接叶片的斜轴变桨型垂直轴风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