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采用木、竹原料制成的强度较高的浆料在审
申请号: | 201810453465.0 | 申请日: | 2016-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603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1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丁永新 |
主分类号: | D21C11/10 | 分类号: | D21C1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蒸煮 蒸煮锅 白液 黑液 浆料 混合料 废液 置换 置换蒸煮工艺 废液排放量 热能利用率 保温蒸煮 节能环保 热能损耗 生产效率 竹材料 段状 放入 碱液 可控 种木 脱水 洗涤 添加剂 备用 浸泡 重复 加工 | ||
本发明公开了采用木、竹原料制成的强度较高的浆料,包括以下步骤:将木、竹材料加工成段状放入蒸煮锅中,加入碱液、添加剂和水,得混合料备用;将黑液和白液加入到混合料中,升温、浸泡;将黑液和白液混合升温后,加入到蒸煮锅中,同时将蒸煮锅中的废液置换出来,置换完成后,保温蒸煮;继续将黑液和白液混合升温,重复上述步骤;将蒸煮完成的浆料和废液进行分离,洗涤、脱水、筛分即得。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木、竹原料节能环保置换蒸煮工艺,操作简单、蒸煮条件温和、可控,具有蒸煮热能利用率高、降低热能损耗的优势,其蒸煮周期短、生产效率高,废液排放量小,保护了环境,避免了资源浪费,值得推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浆造纸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采用木、竹原料制成的强度较高的浆料。
背景技术
纸是我国古代的一个伟大发明,给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技术的基础,纸的出现为人类的生活、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纸是用于书写、印刷、绘画或包装等片状纤维制品的总称。现代的造纸方法一般可分为制浆、调制、抄造、加工等主要步骤。其中,制浆工序是将木材转变成纸浆的过程。随着造纸工业的飞速发展,造纸所用原料木材资源短缺,致使我国造纸工业出现了瓶颈。因此,不少的先进研究者开始研究和开发非木材浆。由于我国竹类资源,竹子的年产量居世界之首,并且大多数竹子制浆造纸性能优良,接近于阔叶材,竹材制浆造纸慢慢发展起来,然而竹子原料组织结构紧密,药液渗透困难,传统竹子蒸煮工艺中,其洗浆黑液直接送蒸发,容易发生硅干扰和钙结垢,存在蒸煮周期长、生产效率低、污染严重等问题。近年来,间歇蒸煮工艺不断进步,且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然而其仍存在工艺复杂、操作条件高、蒸煮耗能严重、污染排放不达标、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为了适应国家倡导的绿色、环保、低碳的生产理念,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木、竹原料节能环保置换蒸煮工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木、竹原料节能环保置换蒸煮工艺。
一种木、竹原料节能环保置换蒸煮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木、竹材料加工成长2~4cm、宽2~4cm、高2~4cm的段状放入蒸煮锅中,加入碱液、添加剂和水,搅拌混合15~25h,得混合料备用;
S2、按质量比0.2~0.4:0.5~0.7:1~1.2,将黑液和白液加入到步骤S1中所得的混合料中,升温至80~100℃,浸泡30~50min;
S3、将黑液和白液混合升温至128~142℃,利用换热器将升温后的黑、白液的混合液加入到步骤S1中的蒸煮锅中,同时将蒸煮锅中的废液置换出来,置换完成后,保温蒸煮30~50min;
S4、将黑液和白液混合升温至155~170℃,利用换热器将升温后的黑、白液的混合液加入到步骤S2中的蒸煮锅中,同时将蒸煮锅中的废液置换出来,置换完成后,保温蒸煮70~90min;
S5、将步骤S4中的浆料和废液进行分离,依次用80~90℃的热水和15~25℃的温水进行洗涤,然后用离心机进行脱水后、筛分即得。
优选的,所述步骤S1中各原料的质量百分比为:碱液15~25%、添加剂0.01~0.05%、水10~30%、余量为木、竹材料。
优选的,所述步骤S1中各原料的质量百分比为:碱液20%、添加剂0.03%、水20%、余量为木、竹材料。
优选的,所述步骤S1中添加剂指蒽醌、二氢二羟基蒽二钠盐和醌中的一中。
优选的,所述步骤S3和S4中黑液和白液的质量比为0.8~1.2:2~2.5。
优选的,所述步骤S5中筛分具体指利用目数为500~750目的筛网进行筛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丁永新,未经丁永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5346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