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信号传输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451305.2 | 申请日: | 2018-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753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03 |
发明(设计)人: | 陈磊;刘凤威;邱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40/22 | 分类号: | H04W40/22;H04W40/24;H04B7/155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张亚楼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信号 传输 方法 装置 | ||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号传输方法,包括:中继节点确定发送第一信号的时间资源信息,所述时间资源信息包括一个或多个时间资源;所述中继节点从上级节点接收配置信令,所述配置信令包括用于配置所述中继节点的测量窗口的信息,所述测量窗口的信息包括下列中的至少一个:测量窗口的周期、测量窗口的长度、测量窗口的偏移量,所述一个或多个时间资源中的第一时间资源和所述测量窗口所对应的时间资源全部重叠或部分重叠;所述中继节点在所述测量窗口所对应的时间资源内接收第二信号。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减小测量开销。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信号传输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中引入了中继技术。通过在网络中部署中继节点(relay node,RN)来转发基站和终端之间的数据,中继技术可以实现增强网络容量和解决覆盖盲区的目的。图1为一种中继场景的网络拓扑示意图。如图1所示,基站和中继节点之间的链路叫做回程链路,中继节点和终端之间的链路以及基站和终端之间的链路叫做接入链路。
在下一代通信系统(例如5G系统)中,中继技术仍然会被支持。在5G系统中,中继技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支持多跳传输和多连接传输。图2为另一种中继场景的网络拓扑示意图。如图2所示,中继节点1和基站已经建立了连接。当中继节点2接入中继节点1,成为中继节点1的下级节点时,对于中继节点2来说其与基站之间是一种多跳的中继结构。另一方面,如果中继节点2和其他基站已经建立了连接,那么中继节点1也可以接入中继节点2,成为中继节点2的下级节点。这种结构对于中继节点1来说是一种多连接的中继结构。即中继节点1与基站以及与中继节点2之间同时存在连接。
为了建立多跳多连接的中继结构,中继节点需要有能力发现与自己邻近的中继节点或者基站。进一步地,中继节点需要能够和这些邻近的中继节点或者基站建立同步并测量它们信号质量。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信号传输方法及装置,用以实现中继节接收其他中继节点的信号,从而使得该中继节点可以进行对其他中继节点的发现和测量。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号传输方法,包括:中继节点确定发送第一信号的时间资源信息,所述时间资源信息包括一个或多个时间资源;所述中继节点从上级节点接收配置信令,所述配置信令包括用于配置所述中继节点的测量窗口的信息,所述测量窗口的信息包括下列中的至少一个:测量窗口的周期、测量窗口的长度、测量窗口的偏移量,所述一个或多个时间资源中的第一时间资源和所述测量窗口所对应的时间资源全部重叠或部分重叠;所述中继节点在所述测量窗口所对应的时间资源内接收第二信号。需要说明的是,在某些情况下,终端也可能需要起到中继的作用。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由中继节点执行的方法也可以由终端来执行。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减小测量开销。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测量N个其他中继节点。而对某个中继节点,其可以在一个测量窗口内测量其他的中继节点,而无需分别针对每个中继节点单独测量。这样可以极大地减小测量开销。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中继节点在所述第一时间资源和所述测量窗口所对应的时间资源全部重叠或部分重叠的时间资源上不发送第一信号。在该重叠的时间资源上不发送第一信号,从而将省出来的时间资源用于接收第二信号,从而中继节点可以根据第二信号对发送第二信号的其他中继节点或基站进行同步、发现或测量。另外,该中继节点还可以在该一个或多个时间资源中的第二时间资源上发送第一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信号包括第一同步信号块SSB和第二SSB。其中,所述第一SSB用于回程链路的同步、发现或测量,所述第二SSB用于接入链路的同步、发现或测量。需要指出,中继节点某些情况下会以终端的角色(或身份)和上级节点进行通信,例如在回传链路发生质量问题或初始接入时,这种情况下中继节点也会使用第二SSB进行同步、发现或测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5130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