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确定陆检与海底之间的耦合性的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440808.X | 申请日: | 2018-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970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8 |
发明(设计)人: | 丁冠东;张小明;陈浩林;李宗良;毛贺江;史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1/30 | 分类号: | G01V1/30;G01V1/3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李辉;陈刚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确定 海底 之间 耦合 方法 装置 | ||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确定陆检与海底之间的耦合性的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水检共检波点道集数据/陆检共检波点道集数据中第一指定时窗内的第一水检地震数据/第一陆检地震数据,以及第二指定时窗内的第二水检地震数据/第二陆检地震数据;分别确定第一水检地震数据、第二水检地震数据、第一陆检地震数据和第二陆检地震数据的地震振幅属性值;基于第一水检地震数据、第二水检地震数据、第一陆检地震数据和第二陆检地震数据的地震振幅属性值,确定目标海域的陆检与海底之间的耦合等级。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简化评价陆检与海底之间的耦合性的过程,满足野外采集现场质量监控需求。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海底地震勘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确定陆检与海底之间的耦合性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海底地震勘探是指将压电检波器(水检)和速度检波器(陆检)一起放置在海底进行地震数据采集的技术,具体包括海底电缆地震采集和海底节点采集两种方式。水检由地层反射引起周围海水压力变化来产生地震响应,与海底之间不存在耦合问题;陆检是通过感知海底表面质点的振动来记录地震信号,其与大地组成共振耦合系统。由于受洋流、海底地形及施工方法等方面的影响,陆检与海底构成的共振耦合系统的耦合性可能较差,这样,该共振耦合系统可能会严重改造陆检信号,即改变陆检接收地震信号的振幅、频率及相位特征,从而降低地震信号的信噪比。因此,陆检与海底之间的耦合性是评价地震资料品质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野外地震施工的重点工作。
目前常规确定陆检与海底之间耦合性的方法主要是利用“单自由度有阻尼的自由振动系统”来描述陆检与海底之间的耦合效应,并通过求取陆检与海底构成的耦合系统的传输函数来评价该耦合效应。由于该方法需要求取耦合系统的传输函数来评价耦合效应,导致评价过程过于繁琐,不满足野外采集现场质量监控需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确定陆检与海底之间的耦合性的方法及装置,以简化评价陆检与海底之间的耦合性的过程,满足野外采集现场质量监控需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确定陆检与海底之间的耦合性的方法及装置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确定陆检与海底之间的耦合性的方法,提供有目标海域中指定检波点位置处对应的水检共检波点道集数据和陆检共检波点道集数据;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水检共检波点道集数据/所述陆检共检波点道集数据中第一指定时窗内的第一水检地震数据/第一陆检地震数据,以及第二指定时窗内的第二水检地震数据/第二陆检地震数据;其中,所述第一指定时窗内的采样时间小于所述第一指定时窗内的地震道对应的初至时间;所述第二指定时窗内的采样时间表示检波器采集到指定地震波的时间;所述指定地震波表示从所述目标海域的炮点发射并经过地层一次反射后的地震波;
分别确定所述第一水检地震数据、所述第二水检地震数据、所述第一陆检地震数据和所述第二陆检地震数据的地震振幅属性值;其中,所述地震振幅属性值用于表征地震数据的振幅特征;
基于所述第一水检地震数据、所述第二水检地震数据、所述第一陆检地震数据和所述第二陆检地震数据的地震振幅属性值,确定所述目标海域的陆检与海底之间的耦合等级。
优选方案中,分别确定所述第一水检地震数据、所述第二水检地震数据、所述第一陆检地震数据和所述第二陆检地震数据的地震振幅属性值,包括:
分别计算所述第一水检地震数据的均方根振幅值、所述第二水检地震数据的均方根振幅值、所述第一陆检地震数据的均方根振幅值和所述第二陆检地震数据的均方根振幅值;
将所述第一水检地震数据的均方根振幅值作为所述第一水检地震数据的地震振幅属性值、将所述第二水检地震数据的均方根振幅值作为所述第二水检地震数据的地震振幅属性值、将所述第一陆检地震数据的均方根振幅值作为所述第一陆检地震数据的地震振幅属性值,以及将所述第二陆检地震数据的均方根振幅值作为所述第二陆检地震数据的地震振幅属性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4080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层位控制的DTW多波匹配方法
- 下一篇:有机质含量地震预测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