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方法及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420748.5 | 申请日: | 2018-05-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628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2 |
| 发明(设计)人: | 董开松;马喜平;沈渭程;张光儒;杨俊;刘丽娟;甄文喜;赵炜;魏博;同焕珍;梁有珍;郑翔宇;闵占奎;刘秀良;李志敏;张赛;朱宏毅;姜梅;王斌;杨勇;胡殿刚;李韶瑜;陈柏旭;李炜;李小娟;杨洁;孟欢;何巍;谢延凯;唐云峰;陈荣成;赵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农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R31/52 | 分类号: | G01R31/52;G01R31/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莹;李相雨 |
| 地址: | 73005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流 接地系统 单相 接地 故障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一种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方法及装置,能准确有效地识别出单相故障线路。方法包括:S1、在判断获知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采集单相接地故障瞬间的零序电流数据;S2、从所述零序电流数据中截取单相故障发生前部分周期波形和单相故障发生后部分周期波形,并对截取的波形进行预处理;S3、采用改进的动态时间弯曲算法计算预处理得到的波形中两两波形的形态距离;S4、根据所述两两波形的形态距离确定单相接地故障线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电力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中压配电网中广泛使用非有效接地方式,包括中性点不接地、中性点接高阻接地、中性点接消弧线圈接地。非有效接地系统又称小电流接地系统,其优势是: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故障电流小,不会引起断路器跳闸,电网依旧能带故障运行2小时,可以提高供电连续性。但小电流接地系统对设备绝缘水平要求高,且单相故障发生后若不及时排除故障,很容易发展为相间短路等其它严重故障。因此准确识别故障线路,及时处理故障对于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在小电流接地系统中主要采用的选线方法有:稳态信息法、暂态信息法、外加信号法、多信息融合法等。常用的稳态信息法,如谐波分量法、零序导纳法等,受过渡电阻大小、运行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选线准确率低。外加信号法包括外加特殊信号和故障时改变中性点接地方式两种方法,受故障点位置、外加信号幅值大小限制等影响大,而且可能需要配置额外设备,经济性差。多信息融合法大多综合多因素评价方法和智能算法,适应性高,但检测过程复杂。传统的暂态信息法包括首半波法、暂态能量法等,抗电磁干扰性差,且在某些复杂的故障情况下,选线效果不理想。为了解决传统的暂态信息法的不足,小波分析、原子稀疏分解、S变化、经验模态分解等基于故障特征的选线方法在选线方法中大量使用,大大提高选线的准确率。但由于故障零序电流易受接地电阻、故障初相角、衰减分量以及外界干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现有的基于故障特征选线方法抗噪性较差,难以适用于所有故障工况。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方法及装置。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方法,包括:
S1、在判断获知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采集单相接地故障瞬间的零序电流数据;
S2、从所述零序电流数据中截取单相故障发生前部分周期波形和单相故障发生后部分周期波形,并对截取的波形进行预处理;
S3、采用改进的动态时间弯曲算法计算预处理得到的波形中两两波形的形态距离;
S4、根据所述两两波形的形态距离确定单相接地故障线路。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装置,包括:
采集单元,用于在判断获知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采集单相接地故障瞬间的零序电流数据;
预处理单元,用于从所述零序电流数据中截取单相故障发生前部分周期波形和单相故障发生后部分周期波形,并对截取的波形进行预处理;
计算单元,用于采用改进的动态时间弯曲算法计算预处理得到的波形中两两波形的形态距离;
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两两波形的形态距离确定单相接地故障线路。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总线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
其中,所述处理器,存储器通过所述总线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农业大学,未经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2074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