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款箱电子化交接的双频读写器的控制方法及其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0403524.3 | 申请日: | 2018-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603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7 |
发明(设计)人: | 唐颖;黄凤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理工大学;成都艾希联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17/00 | 分类号: | G06K17/00;G06K7/00;H04L1/18 |
代理公司: | 成都环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51242 | 代理人: | 李斌;黄青 |
地址: | 610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款箱 电子化 读写器 交接 报文 双频 标签 唤醒 读取 报文处理模块 报文收发模块 服务器端指令 初始化模块 初始化信号 持续发送 电子标签 回执信息 控制系统 控制芯片 中断接收 初始化 遗漏 发送 银行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款箱电子化交接的双频读写器的控制方法,接收初始化信号,控制芯片进行端口以及各模块的初始化;根据接收的服务器端指令,持续发送唤醒报文,并判断是否接收到标签被唤醒报文,如果接收到,则中断接收,处理已接收到的报文,并发送回执信息至对应标签。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用于款箱电子化交接的双频读写器的控制系统,包括初始化模块、报文收发模块和报文处理模块。本发明能够实现高效、稳定、无遗漏的批量读取安装在款箱里面有源电子标签,真正能达到银行款箱交接的电子化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银行款箱电子化交接监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款箱电子化交接的双频读写器的控制方法及其系统。
背景技术
银行出于安全性的考虑,银行款箱的交接一直沿用人工核对身份信息,手工办理交接手续。
随着这几年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步发展出来了以一维条码、二维条码、无源RFID标签为媒介,实现了银行款箱的电子化交接,由于价格低廉,前期推广时得到了银行用户的普遍认可,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款箱在运输过程中的摩擦、碰撞,一维条码、二维条码容易被模糊,导致交接时条码扫描机无法正常识别,成为摆设;无源RFID标签相对条码不存在被模糊的缺点,但由于RFID读写器读取具有方向性要求,在款箱批量进入金库时,很容易出现漏扫,读不全,这在必须达到100%读取成功率的应用场合是非常致命的缺陷,这就限制了无源RFID技术在银行款箱电子化交接应用的推广。
发明内容
基于此,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提出一种能够实现高效、稳定、无遗漏的批量读取安装在款箱里面的源电子标签,真正能达到银行款箱交接的电子化需求的用于款箱电子化交接的双频读写器的控制方法及其系统。
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款箱电子化交接的双频读写器的控制方法,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款箱电子化交接的双频读写器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接收初始化信号,控制芯片进行端口以及各模块的初始化;
b、根据接收的服务器端指令,持续发送唤醒报文,并判断是否接收到标签被唤醒报文,如果是,则进入步骤c;如果否,则重新进入步骤b;
c、中断接收,处理已接收到的报文,并发送回执信息至对应标签。
在本技术方案中,上电后,电源模块经过AC/DC变换、DC/DC变换,得到供读写器正常工作需要的24V、5V、3.3V电源电压;微控制器软件复位运行后,首先对芯片进行端口初始化,对低频发射模块、高频发射模块、高频接收模块、RS232调试串口、RS422主从通信接口、蜂鸣器模块、以太网接口、SD数据存储模块的初始化,使各模块进入正常工作状态;服务器通过以太网口发送指令给微控制器,微控制器根据指令控制低频唤醒模块不停发射唤醒报文;此时,高频接收模块处于监听状态,如果接收到标签发出的被唤醒报文,则中断通知微控制器接收,并处理收到的报文,然后通过高频发射模块给标签发送接收到信息回执;从而实现低功耗,远距离信号发射、接收,低误码率的数据读写,更能满足银行用户对款箱电子化交接的业务需要。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在执行所述步骤b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接收的服务器端指令,判断为进金库网点还是出金库网点,并根据判断结果控制唤醒距离,激活天线范围内的标签。采用125KHz低频发射模块,能有效的控制唤醒距离,从而能判断款箱是进金库网点,还是出金库网点,特别适合用于网点二道门紧凑场景应用,提高判断准确性和有效性。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还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理工大学;成都艾希联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理工大学;成都艾希联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0352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