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感光银浆用低分子量含硅丙烯酸树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96384.1 | 申请日: | 2018-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410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9 |
发明(设计)人: | 徐四喜;曹秀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220/14 | 分类号: | C08F220/14;C08F220/06;C08F230/08;C08F220/18;C08F222/06;C08F220/20;G03F7/075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宋静娜;郝传鑫 |
地址: | 526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感光 银浆用低 分子量 丙烯酸 树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感光银浆用低分子量含硅丙烯酸树脂,包含以下质量百分含量的成分:固体组分30%~70%、液体组分30%~70%;所述固体组分包含非硅类单体、有机硅化合物、引发剂和链转移剂,所述有机硅化合物占所述单体质量的0.01%~2%,所述引发剂占所述单体质量的0.01%~2%,所述链转移剂占所述单体质量的0.01%~1%。本发明将有机硅引入小分子量丙烯酸树脂,能够在实现良好显影效果的同时,提升电极和膜片之间的附着力。同时,本发明还公开一种所述感光银浆用低分子量含硅丙烯酸树脂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丙烯酸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是一种感光银浆用低分子量含硅丙烯酸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感光银浆是导电银浆的一种,通过印刷、干燥、曝光、显影、烧结等过程获得电极,是分辨率低于30微米的电极制备方法之一。在感光银浆的组成中,包括显影树脂、载体树脂、溶剂、银粉等,其中显影树脂对于电极线条有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丙烯酸树脂因含有羧基,热分解完全,印刷性好等常常被选用感光银浆显影树脂。丙烯酸树脂结构多样,不仅拥有极性较强的基团,能起到骨架支撑和暂时粘结作用;而且拥有较多软段功能结构,能与浆料其他组份有较好的相容性,使得浆料能均匀分散、不出现团聚和沉降;在银浆应用中,丙烯酸树脂也表现出极佳的印刷流平性、干燥能力、显影能力,烧结后残余量低等优点。
由于感光银浆的特殊性,对丙烯酸树脂的指标要求也较高。目前、国内外对感光银浆用丙烯酸树脂的研究报道已经不少。早在2005年,韩国三星公司就提出了《感光浆状组合物、使用该组合物生产的PDP电极和包含该PDP电极的PDP》,其中描述了使用分子量分布在5000-50000之间、酸值在20-100mgKOH/g的丙烯酸树脂作为载体树脂。并对为什么选择此区间的丙烯酸酯做了详细的说明。2009年,美国杜邦公司申请了《感光浆料和使用感光浆料产生图案的方法》,其中说明了丙烯酸树脂优选分子量应小于25000,并提到了“如果电极浆料中存在酸性共聚单体,则酸性官能团允许在诸如0.8%的碳酸钠水溶液中进行显影”,同样只是提及到了丙烯酸树脂的酸值和分子量的指标。2012年,贺亚雄等发布了《感光银浆用载体树脂的制备与性能》,讨论了丙烯酸树脂分子量对显影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分子量较低时,显影线条容易出现断裂;当分子量较高时,线条较粗且显影不净。同时,并未对树脂其它指标做出评价。
硅烷偶联剂是一类在分子中同时含有两种不同化学性质基团的有机硅化合物,在其分子中同时具有能和无机质材料(如玻璃、硅砂、金属等)化学结合的反应基团及与有机质材料(合成树脂等)化学结合的反应基团。将硅烷偶联剂引入浆料体系,不仅能增加载体树脂与银粉的结合力,保障显影线条的粘附力;而且能使用更大酸值、更小分子量的树脂,改善未曝光区域得洁净度。目前,使用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树脂,制备低分子量、高酸值丙烯酸酯树脂应用于感光银浆领域还未见报道。
感光银浆是一种新型的电子浆料,它最大的优势在于生产高精度、高分辨率的电极,被广泛应用于片式电感、片式电容、PDP面板、触摸屏等精细电子领域。然而,针对于不同种类的基材和使用环境,感光银浆容易出现附着力不佳、电极线型较差、空白区域粉体残留多等问题。载体树脂部分则是影响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而丙烯酸树脂作为有机树脂主体部分,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电极性能。一般情况下,在保障电极线条附着力较好的情况下,优先选择酸值较大、分子量较小的丙烯酸树脂以得到线型较好,毛刺较少的电极。然而,普通的丙烯酸树脂会带了线条附着力的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感光银浆用低分子量含硅丙烯酸树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感光银浆用低分子量含硅丙烯酸树脂,包含以下质量百分含量的成分:固体组分30%~70%、液体组分30%~70%;所述固体组分包含非硅类单体、有机硅化合物、引发剂和链转移剂,所述有机硅化合物占所述单体质量的0.01%~2%,所述引发剂占所述单体质量的0.01%~2%,所述链转移剂占所述单体质量的0.0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9638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