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室内大量饲养稻飞虱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388894.4 | 申请日: | 2018-04-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711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07 |
| 发明(设计)人: | 邱良妙;占志雄;刘其全;施龙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01K67/033 | 分类号: | A01K67/033 |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吴志龙 |
| 地址: | 350013 福建省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稻飞虱 封闭管体 科学试验 下部开口 育苗盘 支撑脚 室内 饲养 管体 工作效率高 生态学观察 营养液 标准试虫 工作效率 可拆连接 透明管体 网状盖板 装置使用 装置制作 托盘 保种 虫龄 飞虱 盛放 生物学 种群 开口 科学研究 繁殖 | ||
1.一种室内大量饲养稻飞虱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均设置有开口的透明管体,所述管体的下部开口可拆连接有封闭管体下部开口的育苗盘,所述育苗盘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脚,所述支撑脚置于能营养液的托盘内,管体上方具有封闭管体上部防止飞虱飞出的网状盖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室内大量饲养稻飞虱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状盖板下表面具有扣于透明管体上表面的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室内大量饲养稻飞虱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状盖板包括外部与透明管体配合的固定圈,所述固定圈内设置有滤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室内大量饲养稻飞虱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网的孔径大小为0.12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室内大量饲养稻飞虱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管体的直径为10~15厘米,高20~50c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室内大量饲养稻飞虱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育苗盘包括外周与透明管体内壁贴合的盘体,所述盘体中部均匀分布有用于插入稻苗的插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室内大量饲养稻飞虱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孔的孔径大小为0.25~0.40 cm,育苗盘可拆卸式嵌套在透明管体下口端的外缘。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室内大量饲养稻飞虱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育苗盘上外具有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外表面具有外螺纹,所述管体内壁具有与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室内大量饲养稻飞虱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透明管体具有透气窗。
10.一种室内大量饲养稻飞虱的装置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室内大量饲养稻飞虱的装置,具体步骤包括:
步骤1:育苗:按常规方法将水稻种子浸种催芽,将发芽的种子均匀平铺在育苗盘,然后将育苗盘直立在营养液容器托盘上,然后在营养液容器托盘装入适量的清水,使水稻种子保持充足水分确保正常出苗生长,稻苗生长整齐后将营养液容器托盘内的清水更换成水稻专用营养液;
步骤2:接虫:当水稻苗生长至一叶一心,将设有透明管体嵌套在育苗盘上,从透明管体的上口端接入若干稻飞虱,将网状盖板连接在透明管体的上口端,网状盖板能使透明管体保持通风透气状态又能防止稻飞虱逃逸,将饲养装置放置于温度25-28℃,相对湿度70-80%,日光照时间14小时,光照强度5500lx的人工气侯室内,定期更换营养液,即可实现室内大量饲养稻飞虱或保种;
步骤3:换苗:当水稻苗被稻飞虱取食干枯时,把饲养装置从营养液容器托盘移出,然后将饲养装置倒置,将干枯稻苗的育苗盘与透明管体分离,轻轻拍动稻苗,使稻飞虱落在网状盖板,然后将育有新稻苗的育苗盘嵌入透明管体,最后将整个饲养装置重新直立放置于营养液容器托盘内,完成换苗操作,操作简单,方便快速;
步骤4:同日龄稻飞虱的繁殖与获取转移:在需要同日龄的稻飞虱进行科学试验时,按步骤1育苗,步骤2接虫处理时,挑选若干稻飞虱怀卵雌成虫接入透明管体内,24小时后移除稻飞虱怀卵雌成虫,然后正常饲养,7天左右即可获得同日孵化的稻飞虱1龄若虫,根据稻飞虱在不同温度条件若虫的发育速率,即可分别繁殖获得不同日龄或不同虫龄的稻飞虱;饲养过程需要更换稻苗时的方法同步骤3;
步骤5:同日龄稻飞虱的获取转移:按步骤4繁殖获得同日龄的稻飞虱,当需要将标准同日龄稻飞虱转移试验时,将饲养装置移出营养液容器托盘,将网状盖板与饲养装置分离,将透明管体的上口端与待装标准稻飞虱试虫的容器口对准,然后将饲养装置倒置,轻轻拍动稻苗,使同日龄稻飞虱进入待装标准稻飞虱试虫的容器,完成同日龄标准稻飞虱试虫的获取转移,操作简单,方便快速,工作效率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88894.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蚯蚓养殖设备
- 下一篇:一种水产品捕捞装置及基于其的捕捞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