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密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88701.5 | 申请日: | 2018-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994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4 |
发明(设计)人: | U·达尔豪斯-普罗伊斯勒;D·弗勒里希;L·贝尔;P·维德曼;C·普法伊费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卡尔·弗罗伊登伯格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J15/3204 | 分类号: | F16J15/3204;F16J15/3284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吕晨芳 |
地址: | 德国魏***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密封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密封装置,其包括支承环(1)和至少一个密封圈(2),其中,密封圈(2)和支承环(1)相互连接,支承环(1)具有外周(3)并且沿径向方向(4)在外周侧被密封圈(2)的衬套(5)至少部分地包围,密封圈(2)具有至少一个被动态加载的密封唇(6),该密封唇设置在密封圈(2)的沿径向背离衬套(5)的一侧。所述密封圈(2)由能导电的聚合物材料制成,所述衬套(5)和密封唇(6)一体地过渡到彼此之中地构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密封装置,其包括支承环和至少一个密封圈,其中,密封圈和支承环相互连接,支承环具有外周并且沿径向方向在外周侧被密封圈的衬套至少部分地包围,密封圈具有至少一个被动态加载的密封唇,该密封唇设置在密封圈的沿径向背离衬套的一侧,所述密封圈由能导电的聚合物材料制成,并且所述衬套和密封唇一体地过渡到彼此之中地构成。
背景技术
这样的密封装置由DE10293217T5已知。作为用于密封圈的聚合物材料例如提及PTFE,其可以通过至少一种填充材料来改性,以便提供确定的期望的密封件特性、例如机械稳定性、润滑性能、导热性和/或导电性、磨损耐抗性或者外观例如颜色。
由DE102006059398A1已知一种密封装置,尤其是一种径向轴密封装置,其具有支承环和密封圈,所述支承环和密封圈相互连接。密封圈包括静态的和动态的密封部件。密封圈构成为分开的单元并且可以作为这样的单元固定在支承环上。密封圈在支承环上的连接简单并且不需要昂贵的机器和/或工具。通过密封圈在支承环上间接的连接应当防止密封圈借助衬套的弹性体材料在支承环上的耗费的连接,因为密封圈在衬套上的硫化是复杂且昂贵的。
由DE102013001172A1已知一种密封装置,所述密封装置包括支承环和密封圈,其中,支承环由金属材料制成并且与密封圈连接。所述密封圈能够由PTFE成分制成。
由DE 10 2014 010 269A1已知另一种密封装置。支承环由韧性硬质的材料、例如金属材料或聚合物材料制成。密封圈间接地或直接地与支承环连接,其中,密封圈由弹性体材料制成。
此外,该已知的密封装置包括基本上构成为圆环形的由能导电且能透气的材料制成的盘,其中,该盘相对于支承环构成为单独制造的零件并且与支承环连接。盘由能导电的无纺布材料制成并且构成为前置密封机构。
该前置密封机构具有轴向间距地与密封圈的密封唇相邻地相配。在按照规定应用期间,前置密封机构设置在密封唇的面向环境的一侧上。
前置密封机构的任务在于防止来自环境的污物进入密封唇。由此实现密封装置在长的使用持续时间期间保持不变的良好的使用特性。
由DE 103 40 802A1已知另一种密封装置。该密封装置的密封圈由能导电的弹性体材料制成。密封装置用于密封包括啮合部件的构件,其中,在这些啮合部件运动时发生电荷分离。由此产生的电流部分地通过要密封的介质、亦即所使用的润滑剂导出,并且电流被部分地继续传送给要相对彼此密封的构件。通过能导电的弹性体材料,有利的是,电流能简单地通过密封圈导出。
在在先已知的实施例之一中,被动态加载的密封唇在沿轴向背离要密封的空间的一侧配设有防尘唇,该防尘唇与密封唇一体构成并且与密封唇材料一致地构成并且因此同样由能导电的弹性体材料制成。不过,在此要注意的是,弹性体材料必须在其按照规定使用期间始终被充分润滑,以便实现令人满意的使用持续时间,其中,润滑通常通过要密封的介质实现。如果在按照规定使用密封装置期间缺少润滑,则密封圈的弹性体材料迅速磨损并且密封装置在短的使用持续时间之后就已经具有变差的使用特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这样进一步改进开头所述类型的密封装置,使得该密封装置在长的使用持续时间期间具有保持不变地良好的使用特性,即便当其仅仅被不足地或者甚至不被来自要密封的空间的要密封的介质润滑时也是如此。此外,密封装置应该可靠地防止静电电荷和由此导致的对要相对彼此密封的机器元件的损坏,并且支承环应当被良好地保护以防外部的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卡尔·弗罗伊登伯格公司,未经卡尔·弗罗伊登伯格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8870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