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产养殖污水原位好氧脱氮处理净化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78221.0 | 申请日: | 2018-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458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7 |
发明(设计)人: | 吕剑;张宇轩;武君;于晓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C02F3/34;A23K10/16;C02F103/20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李颖 |
地址: | 264003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产 养殖 污水 原位 好氧脱氮 处理 净化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污水原位深度处理净化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水产养殖污水原位好氧脱氮处理净化的方法。取养殖池内粪便残饵经处理后与复合菌种、抗生素、高碳醇脂肪酸酯复合物、微生物絮凝剂混合发酵培养,培养所得沉淀物为具有异氧硝化‑好氧反硝化功能的微生物絮凝沉淀物;培养所得发酵液中加入有机碳源,混匀后喷洒在水产养殖动物饲料表面,得异氧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喷涂饲料;将所得微生物絮凝沉淀物与喷涂饲料混合后投加在待处理养殖池内供养殖池内水产养殖动物食用;调节养殖池内水体,向养殖水体中添加复合菌种,进而在水体中形成能够净化水体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功能活性菌团絮体;利用上述所得各物质,实现养殖池水体的原位好氧脱氮深度处理,去除有机物、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原位深度处理净化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水产养殖污水原位好氧脱氮处理净化的方法。
背景技术
工厂化养殖是现代渔业养殖的重要方式。大规模工厂化养殖造成的水环境污染与水产病害频发等问题,严重困扰和阻碍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养殖废水的大量排放对近海养殖水域水质的影响极大,同时,日益严重的近海污染对海水养殖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和危害,使得工厂化养殖水源处理成本增加。作为一种技术密集型工厂化养殖模式,养殖水原位净化处理技术具有生态环境破坏小、尾水排放少等优势,既可以保护近海生态环境,又可以获得高产优质的水产品。因此,对水产养殖水体进行原位净化处理是水产养殖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循环水养殖是我国陆基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目前可供水产养殖系统水处理循环回用的技术较少,处理成本较高,且对氮素去除效果一般,极大地限制了循环水养殖技术的推广及应用。因此,开发成本低廉、操作简单的水产养殖水原位深度处理净化技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近年来,生物絮团技术在水产养殖行业上有一定的应用,该技术不仅能够实现水体氨氮的快速转换,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同时,能够作为饲养水产动物摄食的一种高蛋白饵料,进而降低饲料成本。通过对现有技术进行文献检索发现,邓应能等在“生物絮团在凡纳滨对虾封闭养殖实验中的形成条件及作用效果”一文中提到,在凡纳滨对虾的封闭养殖体系中引入生物絮团技术,水体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浓度均维持在较低水平,且对虾成活率在80%以上(《渔业科学进展》,2012,33(2):69-75);李斌等在“生物絮团对水质调控作用及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生长的影响”一文中提到,添加碳源和芽孢杆菌所形成的生物絮团不仅可以净化水质,更可以促进仿刺参幼参的生长(《渔业科学进展》,2014,46(1):197-205)。但是,通过研究总结发现,以上这些技术均是通过额外添加大量有机碳源,仅仅是促进水中氨氮通过同化作用生成有机氮,而非对氮素污染物从水中予以脱除处理,且耗氧量高,通气不足时,极易造成氨氮和亚硝酸盐的累积,这一缺点限制了该技术在水处理领域的广泛应用。目前,尚未有通过培养制备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活性菌团并形成絮体,在低耗碳情况下,具有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活性的菌团絮体利用有限的有机碳源将水产养殖池水中氨氮一部分转变为活性菌团絮体有机氮的同时,将剩余绝大部分氮素污染物转变为氮气予以脱除,实现养殖水体原位好氧脱氮处理净化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水产养殖污水原位处理净化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技术方案为:
一种水产养殖污水原位好氧脱氮处理净化的方法。
1)取养殖池内粪便残饵经处理后与麸皮、玉米粉混合,加入复合菌种、抗生素、高碳醇脂肪酸酯复合物、微生物絮凝剂,发酵培养,培养所得沉淀物为具有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功能的微生物絮凝沉淀物;培养所得发酵液中加入有机碳源,混匀后喷洒在水产养殖动物饲料表面,得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喷涂饲料;将所得微生物絮凝沉淀物与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喷涂饲料混合后投加在待处理养殖池内供养殖池内水产养殖动物食用,培养7~10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7822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