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河道生态修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76433.5 | 申请日: | 2018-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852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0 |
发明(设计)人: | 姚蔼芸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淳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 |
代理公司: | 苏州周智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312 | 代理人: | 周雅卿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河道 生态 修复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河道生态修复装置,修复装置本体包括浮床和支撑座,支撑座包括盘线滚轮、盘线滚轮基座和两个过线导轮,过线导轮包括第一过线导轮和第二过线导轮;浮床包括水生植物层、搅拌装置、承载层和修复管道,修复管道包括修复横管和与其相垂直的修复竖管,修复横管包括修复液输送主管和修复液输送分管,修复竖管的外周均匀分布有若干出液孔;设有控制系统和液体清洁度感应器。本发明提供一种河道生态修复装置,用于修复被污染的河道水质,具有水质深度净化、生物多样性及形成水生动物栖息、抑制藻类功能及景观美学功能等;同时,便于移动、成本低,抗风浪。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河道治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河道生态修复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世界各国的河流都面临着来自工业、农业、生活等方面的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市内湖泊、河道等景观水体是城市人居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其易污染、水环境容量小、水体自净能力差等特点,很容易成为居民生活污水、雨水及垃圾的受纳体,从而导致水体溶解氧的大量消耗,造成水体缺氧而呈黑臭状态,使整个生态系统出现危机。
治理河流污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国内外已在使用的或已试验的污染河道水治理技术主要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类修复方法。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特定的生物(植物、微生物或原生动物)吸收、转化、清除或降解污染物,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完善系统功能、实现环境净化、生态效应恢复的生物措施。
水生植物是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的湖泊水生植被在湖泊生态平衡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湖泊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转化的枢纽,具有显著的初级生产力功能和环境生态功能,它们和其他水生生物生活在同一个湖泊环境中,当拥有一定的群体数量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湖泊环境和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其非常显著的主要环境生态功能包括:水质深度净化功能,生物多样性及形成水生动物栖息地功能,抑制藻类功能及景观美学功能等。
漂浮植物可通过吸收氮、磷及克生效应对富营养化水体进行有效的修复。漂浮植物通过在一定区域的长期吸收,可达到对富营养化物质由近及远的吸收。同时漂浮植物还可以对悬浮泥沙进行阻截沉降,以达到消减的目的。
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有人发明了浮床技术,所述浮床技术是利用在水面可漂浮的床体及床体上种植的水生植物,通过植物的根系过滤和吸收污水中的污染物质。该技术对富营养化水质的净化效果比较明显,但该技术仅适用于浅水区的河道治理以及河道表面的水质治理,而往往忽视了河道底部水质的治理应用;另外,浮床被动的在河道中随水流漂浮,不能准确的辨别水质治理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河道生态修复装置,用于修复被污染的河道水质,具有水质深度净化、生物多样性及形成水生动物栖息、抑制藻类功能及景观美学功能等;同时,便于移动、成本低,抗风浪;且,浮床通过支撑座对位置进行限定,避免水面风浪较大,造成漂浮植物的流失。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河道生态修复装置,包括修复装置本体,所述修复装置本体包括浮床和支撑座,所述浮床位于所述河道内,所述浮床与所述支撑座之间通过连接绳连接,所述支撑座包括盘线滚轮、盘线滚轮基座和两个过线导轮,所述盘线滚轮和所述盘线滚轮基座设于河岸上,所述盘线滚轮基座的上端连接所述盘线滚轮且下端与沿河岸设置的轨道连接,所述盘线滚轮基座与所述轨道滑动连接,所述轨道与地面固定连接,两个所述过线导轮分别设于河道底部,所述过线导轮包括位于靠近盘线滚轮的第一过线导轮和远离盘线滚轮的第二过线导轮,所述盘线滚轮、所述第一过线导轮和所述第二过线导轮通过金属支杆串联,所述连接绳的一端连接修复液箱且另一端在第一过线导轮处分成两根连接分绳,两根所述连接分绳包括连接第一过线导轮与浮床的第一连接分绳和连接第二过线导轮与浮床的第二连接分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淳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淳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7643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