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显示屏亮度自动控制方法及空调器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67650.8 | 申请日: | 2018-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503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8 |
发明(设计)人: | 袁林生;贾鸿本;夏转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G5/10 | 分类号: | G09G5/10;F24F11/52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戈丰 |
地址: | 315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屏 空调器 光照强度信息 亮度自动控制 常亮 屏显 感光控制 光强 指令 光照强度控制 预设时间间隔 采集 控制显示屏 用户使用 亮灭 重启 匹配 局限 智能 | ||
1.一种显示屏亮度自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具有显示屏的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内存储多个光强阈值与屏显亮度值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显示屏亮度自动控制方法包括:
在所述显示屏进入感光控制模式后,按照预设时间间隔采集环境内的光照强度信息;
根据与所述光照强度信息对应的所述光强阈值,匹配出对应的所述屏显亮度值,以便根据所述屏显亮度值控制所述显示屏的工作状态;
若获得第一指令、配出的所述屏显亮度值低于第一亮度值且所述第一指令对应的常亮亮度值高于所述屏显亮度值,控制所述显示屏依据对应的所述常亮亮度值进入常亮模式,直至采集到的所述光照强度信息对应的所述光强阈值与相邻上一个时间间隔对应的光强阈值不同,重启感光控制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亮度自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屏亮度自动控制方法还包括:
若获得第一指令且配出的所述屏显亮度值高于第二亮度值,控制所述显示屏进入长灭模式,直至采集到的所述光照强度信息对应的所述光强阈值与相邻上一个时间间隔对应的光强阈值不同,重启感光控制模式,其中所述第二亮度值高于所述第一亮度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亮度自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屏亮度自动控制方法还包括:
若获得第二指令且所述第二指令对应的常亮亮度值高于所述屏显亮度值,控制所述显示屏依据对应的所述常亮亮度值进入所述常亮模式,直至按照所述常亮亮度值运行预设的第一时长,重启感光控制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屏亮度自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令对应的优先级高于所述第二指令对应的优先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亮度自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空调器(6),所述空调器(6)还有穿戴设备通信连接,所述显示屏亮度自动控制方法还包括:
按照预设时间周期通过所述穿戴设备获取用户的人体状态数据;
若接收到所述人体状态数据包括处于睡眠状态,控制所述显示屏进入长灭模式,直至接收到的所述人体状态数据从所述处于睡眠状态变更为处于清醒状态;
通过所述穿戴设备采集所述用户的生理指标,其中,所述生理指标包括皮肤电反射数据及心率数据;
当所述皮肤电反射数据大于第一预设值且所述心率数据大于第二预设值,控制所述显示屏按照预选的第一颜色为底光进入所述常亮模式,直至响应所述用户的第三操作;
当所述皮肤电反射数据小于所述第一预设值且所述心率数据小于所述第二预设值,控制所述显示屏按照预选的第二颜色为底光进入所述常亮模式,直至响应所述用户的所述第三操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屏亮度自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屏亮度自动控制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显示屏按照所述第一颜色为底光运行达到预设的第二时长,将环境温度下调预设温度值;
若所述显示屏按照所述第二颜色为底光运行达到所述第二时长,将环境温度上调所述预设温度值。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屏亮度自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6)内还存储有多个光强阈值与蜂鸣控制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述显示屏亮度自动控制方法还包括:
根据与所述光照强度信息对应的所述光强阈值,匹配出对应的所述蜂鸣控制参数;
依据所述蜂鸣控制参数控制所述空调器(6)的蜂鸣器的工作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屏亮度自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蜂鸣控制参数包括蜂鸣持续时长及蜂鸣音量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67650.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亮度调节方法及相关产品
- 下一篇:一种新型背光源亮度调节装置及调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