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灌浆套筒用的止回橡胶塞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43388.3 | 申请日: | 2018-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328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8 |
发明(设计)人: | 李永建;聂思杰;霍定刚;王晓龙;张啸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C5/16 | 分类号: | E04C5/16;B29C45/26;B23B27/06;B23B51/02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李海华 |
地址: | 40008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灌浆 套筒 橡胶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灌浆套筒用的止回橡胶塞的制造方法,止回橡胶塞包括橡胶塞本体,橡胶塞本体上设有贯穿的注浆孔道,注浆孔道的内壁连接有一与注浆孔道同轴的圆锥筒形止回阀,所述圆锥筒形止回阀的底部外缘与注浆孔道的内壁对应并固定连接,沿圆锥筒形止回阀的母线在圆锥筒形止回阀的侧壁上开设有至少三条贯穿的分断线以将圆锥筒形止回阀分断成数量与分断线对应的阀片,所有分断线以圆锥筒形止回阀的轴为中心等分均布。使圆锥筒形止回阀的顶点朝向灌浆套筒内腔,将本发明的止回橡胶塞固定置于灌浆套筒的灌浆通道中,可使与注浆管的连接简单可靠,圆锥筒形止回阀可自动封闭防止灌浆料回流溢出,方便灌浆和封堵的过程实施,提高灌浆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物中结构构件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灌浆套筒用的止回橡胶塞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大力提倡绿色节能的背景要求下,建筑行业开始着力推广装配式建筑,推进建筑产业化、标准化,相应的规范也在逐步完善,力争持续提升全国装配式建筑的占比并不断优化。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变革,也是生产方式的革命,装配式构件的生产及装配施工工艺也在日趋成熟。其中,预制剪力墙构件的钢筋连接最常见的是灌浆套筒和浆锚搭接,先将一端插接有钢筋的灌浆套筒预埋在预制剪力墙构件内,再将该预制剪力墙构件吊装并装配到固定建筑物上,使延伸出固定建筑物上表面的预埋墙纵筋插入灌浆套筒的另一端,再在灌浆套筒内填充灌浆料以实现灌浆套筒内两端钢筋的固定连接。
在灌注灌浆料的过程中,将注浆泵的注浆管与灌浆套筒的灌浆孔连通并将灌浆料泵入灌浆套筒内,灌浆套筒内填充满灌浆料后从出浆孔溢出,用塑料堵头封堵住出浆孔,然后抽出注浆管并再用塑料堵头封堵住灌浆孔;但因灌浆压力较大,抽出注浆管时,存在灌浆料随即回流出来的现象,造成灌浆套筒内上部脱空,影响灌浆的饱和度,质量无法保证。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灌浆套筒用的止回橡胶塞及其制造方法,避免注浆管抽出后灌浆料回流溢出影响灌浆饱和度的问题,取得自动防止灌浆料回流溢出,方便封堵过程实施的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灌浆套筒用的止回橡胶塞,包括橡胶塞本体,所述橡胶塞本体上设有贯穿的注浆孔道,所述注浆孔道的内壁连接有一与注浆孔道同轴的圆锥筒形止回阀,所述圆锥筒形止回阀的底部外缘与注浆孔道的内壁对应并固定连接,沿圆锥筒形止回阀的母线在圆锥筒形止回阀的侧壁上开设有至少三条贯穿的分断线以将圆锥筒形止回阀分断成数量与分断线对应的阀片,所有分断线以圆锥筒形止回阀的轴为中心等分均布。
使圆锥筒形止回阀的顶点朝向灌浆套筒内腔,将本发明的止回橡胶塞固定置于灌浆套筒的灌浆孔或灌浆料泵入的通道中,注浆泵泵入灌浆料时,在泵送力的作用下圆锥筒形止回阀的阀片发生弹性变形并沿分断线相互分离后呈张开的花瓣状以通过灌浆料,使灌浆料被泵入灌浆套筒内,灌浆套筒内填充满灌浆料后从出浆孔溢出,先用塑料堵头封堵住出浆孔,抽出注浆管时,圆锥筒形止回阀的阀片在灌浆料回流的推力下自动封闭并沿分断线相互抵接形成稳固的圆锥形状,不会在灌浆料回流的推力下继续向外弹性变形,这样来起到止回作用,抽出注浆管后,再用塑料堵头封堵住灌浆孔以进一步加固防止灌浆料流出。抽出注浆管后,不用再急于用塑料堵头封堵住灌浆孔,方便了封堵过程的实施,灌浆料被有效止回,不会造成灌浆套筒内上部脱空,有效保证了灌浆的饱和度,提高质量。
进一步完善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注浆孔道位于圆锥筒形止回阀底部一侧的孔壁上设有内螺纹。
这样,通过在注浆泵的注浆管端部设置外螺纹并与注浆孔道的内螺纹螺接,方便注浆管与灌浆孔的连接,无需手动保持连接;并可以通过注浆管的前端顶开圆锥筒形止回阀的阀片,使泵送灌浆料时,圆锥筒形止回阀已经处于张开的状态,无需再依靠泵送力来推开圆锥筒形止回阀的阀片,都进一步方便了灌浆过程的实施。
进一步地,所述圆锥筒形止回阀与橡胶塞本体为一体成型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4338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