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面向车联网的动态MIMO信道建模及参数计算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42372.0 | 申请日: | 2018-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6856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0 |
发明(设计)人: | 朱秋明;杨颖;江凯丽;陈小敏;仲伟志;郎杰;毛开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B17/391 | 分类号: | H04B17/391;H04B7/0413;H04W4/46;H04L12/24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贺翔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面向 联网 动态 mimo 信道 建模 参数 计算方法 | ||
1.一种面向车联网的动态MIMO信道建模及参数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第一步:针对复杂交通状况下的V2V动态MIMO通信场景,将收发车辆之间的MIMO信道建模为
其中,S表示发送端天线数目,U表示接收端天线数目,发送端第s根天线与接收端第u根天线之间的信道hu,s(t,τ)表示为不同功率和时延的多条传播路径信号的叠加,将第n条路径的归一化信道衰落系数建模为
其中,M表示第n条路径的散射支路数,表示由于收发端和散射体位置变化引起的多普勒相移,表示由天线位置和散射环境变化引起的相移,表示随机初始相移;
第二步:实时计算第n条路径第m条散射支路的多普勒相移采用方法如下:
1)实时计算移动发射端即MT和移动接收端即MR的位置矢量,方法如下:
步骤一:假设初始时刻MT和MR的位置矢量分别为LMT(t0),LMR(t0);
步骤二:迭代计算t+Δt时刻MT和MR的位置矢量,方法如下
其中,vMT(t),vMR(t)分别表示MT和MR的移动速度矢量;
步骤三:令t=t+Δt,返回步骤二,计算下一时刻MT和MR的位置矢量,直到仿真结束;
2)假设收发端之间第n条散射路径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散射体分别记为An,Zn,实时计算An,Zn的位置矢量,采用方法如下:
步骤一:假设初始时刻散射体An,Zn的位置矢量分别为
步骤二:迭代计算t+Δt时刻散射体An,Zn的位置矢量,方法如下
其中,表示散射体An以及Zn的移动速度矢量;
步骤三:令t=t+Δt,返回步骤二,计算下一时刻散射体An,Zn的位置矢量,直到仿真结束;
3)计算MT与散射体An之间的信号角度均值以及散射体Zn与MR之间的信号角度均值,方法如下:
其中,(·)x,(·)y,(·)z分别表示(·)矢量的横、纵和竖坐标值,表示发送端与散射体An之间的距离,表示接收端与散射体Zn之间的距离;
4)根据用户预先指定或实测的角度统计分布,动态计算并产生M组时变角度值θMT,n,m(t),θMR,n,m(t),φMT,n,m(t),φMR,n,m(t),并实时构建第n条路径第m条散射支路收发端方向矢量,方法如下:
5)实时计算第n条路径第m条散射支路的多普勒相移,方法如下:
其中,k=2πf0/c表示波数,f0和c分别为载波频率和光速;
第三步:实时计算第n条路径第m条散射支路的相移采用方法如下:
1)计算收发端天线位置旋转矩阵,方法如下:
其中,分别表示发送端移动速度的方位角和俯仰角,分别表示接收端移动速度的方位角和俯仰角;
2)计算第n条路径第m条散射支路的相移方法如下:
其中,dMT,s(t0),dMR,u(t0)分别表示发送端第s根天线和接收端第u根天线初始时刻的位置;
第四步:实时产生第n条路径第m条散射支路的随机初始相移产生方法如下,在[0,2π)范围内产生M个服从均匀分布的随机变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42372.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