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层智能立体自行车车库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25316.6 | 申请日: | 2018-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167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4 |
发明(设计)人: | 李良和;刘雪芸;王良琛;黄婕;张化瑞;廖和其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H6/00 | 分类号: | E04H6/00;E04H6/4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2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停车槽 立体自行车 车库 抬升装置 移动装置 光轴 智能 下层 单片机控制系统 空间利用率 模块化设计 条形电磁铁 定滑轮组 双层停车 条形铁块 停车方式 直线轴承 制造成本 主体立柱 盖板 错位式 加强筋 配重块 软钢丝 形连接 圆法兰 底座 立柱 抬升 上层 节约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层智能立体自行车车库,包括下层移动装置、上层移动装置、停车槽装置、抬升装置、单片机控制系统。所述停车槽有第一停车槽、第二停车槽、第三停车槽三种,所述抬升装置包括“凸”形底座、主体立柱、光轴支座、光轴、圆法兰直线轴承、盖板、加强筋、定滑轮组、配重块、软钢丝、“U”形连接板、条形电磁铁、条形铁块。本发明提供的双层智能立体自行车车库采用双层停车方式和下层错位式停车方式,空间利用率高,而且采用模块化设计,模块可无限增加,同时取消了一车一立柱的抬升方式,节约制造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停车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层智能立体自行车车库。
背景技术
随着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严重,“节能减排,低碳交通”的观念深入人心,自行车成为大家首选的一种交通代步工具。自行车给我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自行车乱停乱放、影响城市道路空间景观和整体品质等问题。
此有些地区设置了众多自行车停车架,例如螺旋式、卡位式停车架。却存在车位短缺、存车难、取车更难的窘境,同时空间利用率低、停车稳定性差等问题,使得人们的户外活动区域更加狭小。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双层智能立体自行车车库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合理停放自行车的一种双层智能立体自行车车库。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种双层智能立体自行车车库,包括:下层移动装置,所述的下层移动装置包括第一直线导轨、第二直线导轨、直线滑块轴承、下层限位块;上层移动装置,所述上层移动装置包括第一滑道、第二滑道、固定板、吊轮、上层限位块;停车槽装置,所述停车槽装置包括第一停车槽、第二停车槽、第三停车槽,所述第一停车槽通过所述吊轮移动于所述上层移动装置,所述第二停车槽和第三停车槽错位排布并通过所述直线滑块轴承移动于所述下层移动装置;抬升装置,所述抬升装置固定于地面,所述抬升装置通过所述固定板连接于所述第二滑道;单片机控制系统,所述单片机控制系统包括上位机和下位机。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直线导轨和所述第二直线导轨相互平行,所述第一直线导轨和第二直线导轨通过地脚螺钉固定于地面,所述第一直线导轨和第二直线导轨两端分别安装下层限位块,所述第二滑道两端分别安装所述上层限位块,可随时取下,实现模块化设计,便于后期安装。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停车槽、第二停车槽、第三停车槽包括定位支架、弧形槽、扭簧、铰链、拉簧、所述第一停车槽还包括“T”形固定架,所述第一停车槽通过所述“T”形固定架与所述吊轮连接,所述定位支架通过焊接连接于所述第一停车槽、第二停车槽、第三停车槽的前端两侧,所述弧形槽通过所述扭簧连接于所述第一停车槽、第二停车槽、第三停车槽,所述铰链通过螺钉连接于所述第一停车槽、第二停车槽、第三停车槽的后端,所述拉簧一端固定在所述铰链,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停车槽、第二停车槽、第三停车槽。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的抬升装置包括“凸”形底座、主体立柱、4个光轴支座、2个光轴、4个圆法兰直线轴承、盖板、定滑轮组、配重块、软钢丝、“U”形连接板、加强筋、上条形电磁铁、上条形铁块、下条形电磁铁、下条形铁块,所述“凸”形底座的两翼通过地脚螺钉固定于地面,所述主体立柱上部开了一个“L”形槽,所述主体立柱与所述“凸”形底座焊接在一起且连接处设有所述加强筋,所述盖板通过焊接与所述主体立柱上端相连,所述光轴的顶端和底端通过所述光轴支座分别固定于所述盖板和所述“凸”形底座,所述第一滑道通过螺钉固定于所述“U”形连接板,所述“U”形连接板上下两面分别固定2个所述圆法兰直线轴承,所述圆法兰直线轴承带动所述“U”形连接板移动于所述光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2531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