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规模建立梨形环棱螺家系的装置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23323.2 | 申请日: | 2018-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175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1 |
发明(设计)人: | 金武;何义进;闻海波;马学艳;薛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A01K61/51 | 分类号: | A01K61/51;A01K61/53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214081***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规模 建立 梨形环棱螺 家系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规模建立梨形环棱螺家系的装置及方法,包括螺杆、支撑面、螺笼,螺杆作为立柱支撑整个装置,支撑面与螺杆套接,螺杆上下两端固定,螺笼相互叠加放置在相邻支撑面之间,每个螺笼组合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相邻支撑面相抵。根据需要每组装置配备M个螺笼,共配备N组装置,构建M×N个家系,每个雌螺的后代都养在同一个螺笼中。本发明可以根据需要同时构建多个梨形环棱螺家系,装置占地少、空间利用率高,幼螺存活率高,生长良好,满足了大规模建立梨形环棱螺家系的需求,同时将两性个体分别饲养,控制雄性个体交配频率,减少了优秀雄性个体的消耗,保护了宝贵的种质资源,提高了梨形环棱螺的繁殖效率和后代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动物的遗传育种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大规模建立梨形环棱螺家系的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俗称螺蛳、豆田螺、石螺,是环棱螺属个体最大的种。该种全国分布广、产量大且用途多,是青鱼、宽体金线蛭、中华绒螯蟹和甲鱼等水产经济动物及部分水禽的重要饵料之一,同时也是广大居民非常喜爱的水产品之一,因此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作为淡水水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梨形环棱螺既是消费者,又充当分解者,以滤食水体浮游生物为食,同时舔舐环境中的有机碎屑,它在控制水域环境有机物沉积、维持湿地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梨形环棱螺的繁殖生物学显著区别于其他贝类。梨形环棱螺属于卵胎生,在繁殖季节,雌雄个体交配完成受精过程,后代在雌螺体内完成发育后,逐次排出体外。
水产动物家系选育作为一种主流育种方法,其要求数据获得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除遗传因子以外的因素(如:水温、光照、营养等)。在鱼类和其他贝类的家系选育中可以采用一雄对多雌的方法构建半同胞家系,在梨形环棱螺的家系选育中由于繁殖特性限制,仅能按照雌雄一对一的方法构建全同胞家系。因此,在梨形环棱螺的繁殖过程中,必须尽最大可能保证环境的一致性,尽可能减少非遗传因子对数据的影响。
在自然环境中,梨形环棱螺多随机交配繁殖后代,因雄性个体交配过频,导致成年群体中雄性个体比例急剧下降。通过数据分析筛选到性状优良的雄性亲本后,极有可能该个体已经死亡,导致优异种质资源丢失。因此,为控制雄性个体交配频率、保存优异种质资源,急需开发一种大规模高效建立梨形环棱螺家系的装置及方法。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克服现有技术构建梨形环棱螺家系的困难,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规模建立梨形环棱螺家系的装置和方法,以解决传统技术中在梨形环棱螺家系建立过程中的存在的繁殖效率低,优异种质资源流失的缺陷和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大规模建立梨形环棱螺家系的装置,包括螺杆、支撑面、螺笼,螺杆作为立柱支撑整个装置,支撑面与螺杆套接,分布在螺杆上以固定螺杆,螺杆上下两端固定,螺笼的上下两部分相互扣压可拆卸地连接,螺笼相互叠加放置在相邻支撑面之间,每个螺笼组合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相邻支撑面相抵。
进一步的,支撑面与螺杆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支撑面与螺杆活动连接,支撑面沿螺杆的轴向上下移动。
进一步的,螺杆的材质为硬质塑料、金属中的一种。
进一步的,螺杆上下两端通过螺母、扣帽固定。
进一步的,顶端支撑面和底端支撑面为硬质隔板,中间支撑面为硬质隔板与软质网纱面中的一种。
进一步的,支撑面的形状为正方形、长方形、菱形、多边形、圆形、椭圆形中的一种。
进一步的,螺笼的上下两部分结构相同,均为碗状结构,敞口端的对称位置向外延伸,形成两个外延部。
进一步的,螺笼的上下两部分结构的对应位置的外延部通过扎带、螺钉、卡扣中的一种进行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2332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