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虚拟现实软件内存回收机制的性能检测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19921.2 | 申请日: | 2018-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630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发明(设计)人: | 刘德建;黄彬;钟开华;林志宏;陈萍;俞发仁;曾捷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天晴数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1/36 | 分类号: | G06F11/36;G06F12/02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博深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4 | 代理人: | 林志峥 |
地址: | 350000 福建省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虚拟现实 软件 内存 回收 机制 性能 检测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虚拟现实软件内存回收机制的性能检测方法及系统,创建服务端Socket,通过服务端Socket接收客户端的测试请求,调用测试程序,对虚拟现实软件的内存回收机制进行测试,获得测试结果,并将测试结果发送至客户端;所述测试结果包括测试过程中累计运行的数据帧数、测试过程中内存回收操作的调用次数以及测试过程中每一次调用内存回收操作CPU的耗时;客户端解析所述测试结果,并生成测试报告,不需依赖源代码,提升了测试的覆盖面,更加准确,便捷的反应出虚拟现实软件在内存回收方面的性能,减少测试人员在手工编写测试报告的人力投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性能测试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虚拟现实软件内存回收机制的性能检测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虚拟现实软件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作为虚拟现实软件,沉浸感一直是用户体验的核心。目前,制约用户感官体验的最大因素就是晕动症,而造成晕动症的最直接原因就是虚拟现实软件的卡顿现象。造成卡顿现象的因素很多,其中就包含内存回收机制的不合理调用。
在基于Unity3D引擎的软件开发过程中,开发人员用于降低软件中内存回收机制影响的方法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降低内存回收的调用次数;第二种是减少单次调用内存回收机制时的运行时间,即提高内存回收的运行效率;第三种是将内存回收的运行时间延迟,避免在关键时候触发,例如,在软件场景加载过程中运行内存回收就是比较合理的优化方式,能够有效避免在调用内存回收时产生卡顿现象,从而影响用户的感官体验。
基于以上三种降低内存回收机制影响的优化方案,开发人员可以采用以下策略,分别是:
(1)对虚拟现实软件的项目源代码进行重构,减少堆内存的分配和引用的分配。更少的变量和引用会减少内存回收过程中需要检查的对象的个数,从而提高内存回收的运行效率。
(2)降低虚拟现实软件中对于堆内存的分配和回收的频率。
(3)测量内存回收和内存扩展的时间,使其按照可预测的顺序执行。
但是,上述技术存在以下三个缺点:
(1):上述技术仅仅是从开发人员的维度出发,对基于Unity3D引擎开发的虚拟现实软件的内存回收造成的影响进行优化的方案。对于软件测试人员来说,如果没有直观的测试数据进行支撑,是难以通过这些优化方案对软件优化后的结果进行分析验证的,例如开发人员通过内存回收优化方案优化了虚拟现实软件中内存回收机制的调用次数,但是软件测试人员在测试过程中依然发现了软件存在卡顿现象,这时候是很难去确定造成卡顿的原因是由于开发人员对于内存回收机制的影响优化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是存在其他能够造成软件卡顿的因素。
(2):针对上述技术,测试人员如果需要对开发人员对于项目源代码的优化结果进行验收,就需要具备较高的代码阅读能力,这对于普通黑盒测试人员来说是难以具备的,同时,这样的测试方式对于项目的源代码同样具有较高的依赖性,对于大多数的企业来说,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对测试人员提供项目的源代码,这样就会造成测试上的盲区。
(3):上述技术针对检测结果没有进行一个合理的分析处理,测试人员需要手动将测试的数据和分析结果编写成可供展示的测试分析报告。并且,测试人员如果希望测试分析报告更加易于阅读就需要加入大量的图表进行展示,这样无疑是极其浪费人力资源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捷,准确的虚拟现实软件内存回收机制的性能检测方法及终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虚拟现实软件内存回收机制的性能检测方法,包括步骤:
S1、服务端创建服务端Socket,将服务端Socket和测试程序集成在虚拟现实软件中,所述测试程序用于测试虚拟现实软件内存回收机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天晴数码有限公司,未经福建天晴数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1992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