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一段式半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反硝化耦合工艺处理城镇生活污水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06228.1 | 申请日: | 2018-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395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6 |
发明(设计)人: | 陈益明;张健;张新颖;刘福长;李俊;林皓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福建省排污权储备和管理技术中心)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013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段式 硝化 厌氧氨 氧化 耦合 工艺 处理 城镇 生活 污水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段式半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反硝化耦合工艺处理城镇生活污水的方法。在氧化沟内加入准备好的半亚硝化污泥和厌氧氨氧化污泥,同时在氧化沟内的非曝气区域悬挂有厌氧氨氧化生物膜的辫带式填料,氧化沟采用连续流方式运行,廊道内设置底部推流推动水流,采用高负荷、低溶解氧浓度,同时分时段变气量曝气控制曝气强度的综合控制策略运行驯化。运行初期采用人工配水方式,氧化沟稳定运行且总氮去除效率达45%后,运行70天后总氮去除率保持在80%以上。本发明方法,解决了现有处理城镇生活污水总氮去除效果低,出水水质难以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且运行费用高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废水生物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段式半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反硝化耦合工艺处理城镇生活污水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城镇污水处理厂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提标改造要求,很多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要求由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标准提高到A标准,但是现有的传统生物脱氮工艺对于总氮去除率较差,且基建、运行费用较高,因此开发新型高效的生活污水处理技术、降低投资运行费用势在必行。
氧化沟工艺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中应用十分广泛,属于活性污泥法的一种变型模式,因其构筑物为封闭的廊道状而得名。氧化沟通过曝气和搅拌设备,使混合液呈一定的速度向前推流前进,没有曝气的廊道形成缺氧区,氧化沟利用溶解氧在沟内的不同分布实现有机物和氮的去除。氧化沟工艺流程简单、操作管理方便、出水水质稳定,但是生活污水排放标准由《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提升到一级A标准后,该工艺达标较为困难且运行成本显著增加,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
一段式半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反硝化耦合工艺是利用亚硝酸菌、厌氧氨氧化菌间的协同作用,将氨氮转换为亚硝酸盐,利用氨氮及亚硝酸盐生成氮气,实现氮素的脱除,同时通过反硝化菌进一步提高总氮去除率,确保出水稳定达标。该耦合工艺将所有生化反应集中于一个反应器中,简化了工艺流程,减少了占地面积及基建费用,氨氮仅部分转化为亚硝态氮,减少了曝气量,降低了运行能耗,污泥处置费用也大大减少。在氧化沟内实现该耦合工艺,在高效提升氧化沟工艺总氮处理效果的同时,进一步降低运行成本,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但是,该工艺的核心功能菌种亚硝酸菌、厌氧氨氧化菌均为自养菌,工艺运行时间长,中试规模的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往往启动就需要几个月时间,实际工程运用所需的启动时间则更久。此外,自养菌对温度、pH值敏感,污泥沉降性能差、污泥流失严重,且过程调控较为困难,严重制约了工艺的进一步应用。本发明提出一段式半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反硝化耦合工艺处理城镇生活污水的方法,为该工艺的工程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段式半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反硝化耦合工艺处理城镇生活污水的方法,解决了现有氧化沟工艺处理城镇生活污水总氮去除效果差、运行费用较高和半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工艺启动慢、运行调控困难、污泥流失严重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段式半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反硝化耦合工艺处理城镇生活污水的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步骤1:准备氧化沟、驯化成功的半亚硝化污泥、厌氧氨氧化污泥、挂有厌氧氨氧化生物膜的辫带式填料;
步骤2:在氧化沟内按质量比1:2加入准备好的半亚硝化污泥和厌氧氨氧化污泥,使氧化沟中悬浮污泥浓度为3300~3400 mg/L,同时在氧化沟内的非曝气区域悬挂有厌氧氨氧化生物膜的辫带式填料,增加氧化沟内厌氧氨氧化菌生物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福建省排污权储备和管理技术中心),未经福建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福建省排污权储备和管理技术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0622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