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适于原油降粘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301226.3 | 申请日: | 2018-04-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099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7 |
发明(设计)人: | 王伟华;郭旭虹;郝少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艾尔乐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81/02 | 分类号: | C08G81/02;C08F210/14;C08F222/06;C09K8/588;F17D1/1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071 山东省青岛***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降粘剂 降粘 原油 合成中间产物 原油降粘剂 自由基聚合 表观粘度 化学修饰 流动性能 马来酸酐 屈服应力 原料组成 管道运输 改性剂 引发剂 阻聚剂 溶剂 提纯 烯烃 制备 催化剂 合成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适于原油降粘的方法,主要解决现有原油降粘剂降粘效果差的问题,通过采用适于原油降粘的方法,包括在降粘剂存在下,原油的表观粘度和屈服应力明显降低,流动性能大大改善:其中所述降粘剂的制备包括自由基聚合合成中间产物、化学修饰合成降粘剂和提纯干燥步骤,所述降粘剂原料组成通式表示为:MαxAaBbCcDdEe,其中M为马来酸酐,α为α‑烯烃,A为引发剂,B为阻聚剂,C为改性剂,D为催化剂,E为溶剂的技术方案,较好地解决了该技术问题,可应用于工业原油的采用及管道运输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于原油降粘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增长,世界对于化石能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目前全世界90%的运输能量需要依靠石油获取。石油是最重要的运输驱动能源,因为其能量密度高、运输方便。除此,石油还是许多化工产品的原料,因而是目前全球最重要的商品之一。由于缺乏保护和人类过分开采,全球石油资源储量已越来越少,也因此,占取石油资源也成为许多军事冲突及战争的导火索。
在全球的石油资源中,有一大部分属于非常规石油资源,具有高凝高粘等特点。而我国的大部分石油资源都属于凝点高、粘度高、含蜡量高的“三高”原油。常规石油资源的储量逐渐减少的同时,非常规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变得日趋重要,但非常规石油由于其凝点高、粘度大等特点给开采和运输过程带来非常大的困难。原油中沥青质和蜡含量比较高,这类原油在常温下就可能由于蜡和沥青质析出,失去流动性而凝固,造成管道阻塞,引发严重的生产事故。因此,原油的降凝降粘对原油的开采和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造成“三高”原油粘度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原油中沥青质组分分子相互层叠,形成胶束凝聚沉淀,且会与原油中的蜡晶组分相互粘连形成三维网络结构。现在,国内外对原油降凝降粘方法主要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物理方法有电磁加热法、电加热法、蒸汽驱油法等,是通过加热的方法达到降凝降粘的目的,加热法效果明显,但设备投资大,能耗较大。化学方法主要有乳化降凝法、微生物法和流动改性剂法等。乳化降凝法指在开采或运输过程中向原油中注入水或稀释液体,并加入乳化剂形成油水乳化从而改善原油流动性,此方法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对于缺水地区具有很大的限制性,使用范围较小,而且还会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污染,对后续原油的加工带来困难;微生物法是一种新兴的原油降凝降粘方法,对环境污染小且应用前景广泛,但对环境要求较高且过程较复杂,还未大规模进入油田实际应用。添加流动改性剂是通过向原油中投入化学添加剂改变原油中的蜡晶结晶状态,减少蜡组分的沉析从而改善含蜡原油的低温流动性,该方法投入少、效果明显,且对原油的加工没有影响,因此在国内外得到广泛使用。
流动改性剂应用于原油开采和管道实际输送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从能耗、安全性来看,添加高分子聚合物流动改性剂是实现非常规原油常温乃至低温开采、输送的最经济安全的方法,因而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对于流动改性剂与原油中各组分的相互作用,国内外广有研究,但至今仍未有确定的结论。
原油流动改性剂种类较多,综合国内外1931年以来对降粘剂的研究,流动改性剂对原油具有敏锐的选择性和适应性,往往某种流动改性剂对一种原油有很好的降凝效果,而对其他原油效果却很差甚至没有效果,这主要是由于原油组分较为复杂,降粘剂结构与降粘机理不同造成,因此,深入研究降粘剂分子结构与原油组分间的作用关系十分重要。由于原油成分和组成的差异,降粘剂也在原有的结构上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和改良,出现了许多新的种类,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目标原油,取得更好的流动改性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是现有原油降粘剂降粘效果差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新的适于原油降粘的方法,该方法具有原油降粘效果好的特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艾尔乐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青岛艾尔乐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0122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