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催化裂化再生烟气干法净化工艺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95483.0 | 申请日: | 2018-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396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8 |
发明(设计)人: | 黄孟旗;吴德飞;郝少博;周桂娟;李出和;江盛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0/00 | 分类号: | B01D50/00;B01D53/02;B01D53/08;B01D53/56;B01D53/76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毕升专利事务所 11218 | 代理人: | 孙向民;廉莉莉 |
地址: | 10010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再生烟气 催化裂化 除尘 干法净化工艺 烟气 干法烟气净化 活性焦移动床 布袋除尘器 电除尘器 净化效果 净化 活性焦 净烟气 吸附塔 调质 脱除 脱硫 脱硝 粉尘 污染物 | ||
本发明属于活性焦移动床干法烟气净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催化裂化再生烟气干法净化工艺及装置。该工艺包括:待净化再生烟气通过电除尘器除尘后,经过调质降温,然后进入活性焦吸附塔进行处理,处理后的烟气经布袋除尘器除尘,得到净烟气。采用本发明的工艺和装置可同时对催化裂化再生烟气进行脱硫、脱硝、除尘及脱除VOCs等多种污染物,净化后烟气中的SO2含量不高于20mg/Nm3,NOx含量不高于20mg/Nm3,粉尘含量不高于5mg/Nm3,SO3含量不高于1mg/Nm3,净化效果很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活性焦移动床干法烟气净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催化裂化再生烟气干法净化工艺及装置。
背景技术
催化裂化装置再生烟气净化主要包括脱硝、脱硫、除尘等方面。目前,烟气脱硝以还原法为主,其脱硝效率高,不存在二次污染,是脱硝的主要工艺。催化裂化装置再生烟气脱硫以湿法工艺为主,其中主要为钠法,其SO2脱除效率可达99%以上,且脱硫剂的利用率高,但由于再生烟气中SO3含量较高,SO3在湿法工艺下脱除率仅20%~30%,所以湿法工艺容易带来腐蚀严重、脱硫外排废水量大且处理难度大、烟羽拖尾等问题,且湿法工艺对烟气中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同时去除能力较差。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及烟气净化技术的持续进步,多污染物同时去除、硫资源的可回收利用、低水耗、低二次污染物等环境友好的技术将备受关注。
活性焦干法净化技术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工业应用,随着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该技术由于具有脱硫效率高、多污染物同时脱除、反应不耗水、无废水废渣排放、系统设备无腐蚀问题等突出优势,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活性焦干法净化工艺主要依托于吸附塔和再生塔。在吸附塔内,烟气通过活性焦床层时其中的SO2被活性焦吸附捕集,同时在活性焦表面官能团的催化作用下转化为H2SO4并被储存在活性焦的空隙结构内,以实现脱硫。同时,活性焦还具有催化脱硝的能力,通过在吸附塔入口或塔内喷氨,烟气中的NOx和NH3在活性焦的催化作用下反应生成N2和H2O,以实现脱硝。当活性焦上吸附的SO2达到一定量时,需要将活性焦送至再生塔进行再生。在再生塔内的高温氮气环境下(400~450℃),活性焦孔隙内的H2SO4被活性焦还原为SO2并随再生尾气排出。经过再生后的活性焦冷却至合适温度后可重新送回至吸附塔使用。
目前活性焦干法净化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在钢铁、有色、电站锅炉上均有成功应用,据文献报道1987年在日本催化裂化装置再生烟气净化上有一套应用报道,但并未具体报道其工艺方案及流程。
专利文献CN104941423A公开了一种催化裂化再生烟气氨法脱硫脱硝除尘方法及装置,将再生烟气依次通过脱硝装置和脱硫除尘装置,采用分步依次脱硝和脱硫,装置复杂,处理流程较长。
针对催化裂化装置的再生烟气,亟需提供一种活性焦干法净化工艺,可以更有效的脱除烟气中的SO2、SO3、NOx,以及颗粒物和VOCs。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催化裂化再生烟气干法净化工艺及装置。该工艺能够同时实现催化裂化再生烟气的脱硫、脱硝、除尘及VOCs等多种污染物的脱除。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催化裂化再生烟气干法净化工艺,包括:待净化再生烟气通过电除尘器除尘后,经过调质降温,然后进入活性焦吸附塔进行处理,处理后的烟气经布袋除尘器除尘,得到净烟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9548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