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卫星矩阵接口负载端二极管测试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87723.2 | 申请日: | 2018-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462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2 |
发明(设计)人: | 安卫钰;韩笑冬;张珂;刘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V3/00 | 分类号: | G01V3/00;G01V3/04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天科技专利中心 11009 | 代理人: | 陈鹏 |
地址: | 10019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卫星 矩阵 接口 负载 二极管 测试 电路 | ||
一种卫星矩阵接口负载端二极管测试电路,包括指示灯组件K1、指示灯组件K2、指示灯组件K3、指令测试二极管D11、指令测试二极管D12、指令测试二极管D21、测试接口T1、测试接口T2,通过卫星矩阵接口负载端二极管测试电路实现对电路行控制线路及列控制线路的接电控制,同时通过电路中的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情况判断被测二极管是否连接,判断被测二极管是否接入,判断效果直接,电路稳定性好,可靠性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卫星矩阵接口负载端二极管测试电路,属于卫星矩阵负载领域。
背景技术
在高轨卫星上,大量使用了矩阵式接口,包括矩阵指令接口和矩阵遥测接口。矩阵指令是采用多条指令行线和指令列线共同实现指令发送和驱动的指令形式,提供m×n条指令的输出只需要送出m行和n列,可以有效减少控制线的数量;矩阵遥测是采用多条遥测行线和遥测列线共同实现开关状态检查的遥测采集形式,实现m×n条开关状态采集只需要m行和n列,可以有效减少遥测采集线的数量,简化电路连接形式。由于矩阵电路的特殊性,相对单端遥测遥控接口,矩阵接口对负载端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在矩阵行线的入口处加入隔离二极管,避免发生串指令问题。
卫星载荷系统通常由上百台设备组成,由不同的厂家研制,部分单位对矩阵接口理解不到位,经常发生没有在负载端加二极管的情况,造成整星测试时发生误指令的问题,对卫星的研制进度造成了影响。因此,卫星总体需要一种二极管快速测试方法,用于在单机设备验收时检查负载端是否存在二极管。
现有的技术是使用万用表的欧姆档或者二极管档来测试矩阵接口负载端是否存在二极管。现有技术的缺陷为:当使用万用表欧姆档测试时,需要使用万用表的负表笔连接矩阵接口负载正端、正表笔连接负载的负端,如果测试得到的阻抗值较高则代表负载端存在二极管,使用此种方法时,会有几伏或者十几伏的负电压接入到矩阵接口负载端,负电压会对一些较敏感的矩阵接口负载端产生损伤,因此使用万用表欧姆档测试可能会对星上设备造成损害;当使用万用表二极管档测试时,由于万用表二极管档驱动能力较弱,当矩阵接口负载端阻抗较大时(大于3K欧姆),则不能形成稳定的电流通路,此时万用表二极管档显示的数值不准确,因此不能准确的测试出矩阵接口负载端是否存在二极管。由此可见,现有的使用万用表测试方法,存在测试不准确的问题,且可能会对矩阵接口负载端造成损伤。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对矩阵接口负载端是否存在二极管的测试不准确和运用万用表检测容易对被测设备造成损伤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卫星矩阵接口负载端二极管测试电路,解决了现有技术的准确性不足和安全性的缺陷。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卫星矩阵接口负载端二极管测试电路,包括指示灯组件K1、指示灯组件K2、指示灯组件K3、指令测试二极管D11、指令测试二极管D12、指令测试二极管D21、测试接口T1、测试接口T2,所述指令测试二极管D11正极、指令测试二极管D12正极均与控制电源正极相连,所述指令测试二极管D11负极与指示灯组件K1内部电磁线圈一端相连,指示灯组件K1内部电磁线圈另一端接地,所述指令测试二极管D12负极与指示灯组件K2内部电磁线圈一端相连,指示灯组件K2内部电磁线圈另一端与测试接口T2连接,测试接口T2与保护电阻连接后接地,测试接口T1与指令测试二极管D21正极相连,指令测试二极管D21负极与指示灯组件K3内部电磁线圈相连,指示灯组件K3内部电磁线圈另一端接地,所述测试接口T1、测试接口T2分别与被测负载电路两端连接,当控制电源开始供电时,通过指示灯组件K1、指示灯组件K2、指示灯组件K3的工作状态判断被测负载电路中是否接入二极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8772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