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结构杆件、拉伸试验装置及拉伸试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75962.6 | 申请日: | 2018-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982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2 |
发明(设计)人: | 李天;樊嘉;晁进涛;谢媛;陆兵;张乐;陈旭;刘志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13/00 | 分类号: | G01M13/00 |
代理公司: | 郑州华隆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44 | 代理人: | 经智勇 |
地址: | 450001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结构 拉伸 试验装置 试验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钢结构杆件、拉伸试验装置及拉伸试验方法,其中,一种钢结构杆件,包括杆件本体、固设于杆件本体两端的固定板以及垂直设于固定板外端面上的铰接板,铰接板上设置铰接孔,杆件本体为开口薄壁管件或闭口薄壁管件;本发明还包含钢结构杆件拉伸试验装置的技术方案以及钢结构杆件拉伸试验方法的技术方案。本发明一种钢结构杆件的有益效果是,在开口或闭口薄壁管件的两端设置固定板,固定板上设置带有铰接孔的铰接板,使得难以夹持的开口或闭口薄壁管件有了着力之处,便于进行钢结构杆件的拉伸试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市政工程道路交通设施领域,尤其涉及钢结构杆件、拉伸试验装置及拉伸试验方法。
背景技术
针对钢结构设计有时为了与施工安装相协调,结构构件(比如桁架弦杆)难免会出现一些截面的削弱和/或补强,此时构件的实际受力状况与结构设计中的简化模型有所差异。构件的截面形式发生了变化,其真实受力状态就需要进行试验研究或仿真模拟,而试验是最为直观的方式。
在实际试验中,对构件直接进行受拉试验对实验条件要求较高,拉试验机多用于钢材的材料试验(如钢筋、钢板带等),对于开口薄壁截面或闭口薄壁截面的构件,试验机往往难以夹持构件,另外,轴试验机的吨位不大,对开口薄壁截面或闭口薄壁截面的构件进行轴拉试验有困难,如何利用实验室中的压力机对开口薄壁截面或闭口薄壁截面的构件或者经过改造的开口薄壁截面或闭口薄壁截面的构件进行拉伸试验是一个新的方向,但是现有技术中缺乏合适的拉伸试验装置以及拉伸试验方法。
因此,如何对开口薄壁截面或闭口薄壁截面进行改造以及如何利用实验室压力机对改造后的开口薄壁截面或闭口薄壁截面的钢结构杆件进行拉伸试验是当下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钢结构杆件、拉伸试验装置及拉伸试验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其中:
一种钢结构杆件,包括杆件本体、固设于杆件本体两端的固定板以及垂直设于固定板外端面上的铰接板,铰接板上设置铰接孔,杆件本体为开口薄壁管件或闭口薄壁管件。
优选的,杆件本体为开口薄壁管件,开口薄壁管件的开口一侧的中部设有缺口,且远离开口的另一侧的内壁上设置补强结构。
优选的,杆件本体的开口处以及杆件本体的外侧壁上设置连接杆件本体与相应端固定板的加劲肋。
本发明一种钢结构杆件的有益效果是,在开口或闭口薄壁管件的两端设置固定板,固定板上设置带有铰接孔的铰接板,使得难以夹持的开口或闭口薄壁管件有了着力之处,便于进行钢结构杆件的拉伸试验。
更进一步的,杆件本体的开口处以及杆件本体的外侧壁上设置连接杆件本体与相应端固定板的加劲肋,可以防止在拉伸试验过程中固定板与杆件本体的连接处先断裂而达不到试验目的。
一种钢结构杆件拉伸试验装置,包括外筒、用于插入外筒中的内筒以及两组持力梁,持力梁包括短梁以及设于短梁一侧的具有铰接孔连接板,外筒包括外筒筒体和设于外筒筒体一端的第一压板,与第一压板相邻的外筒筒体上设有横向穿过外筒筒体的第一穿孔,外筒筒体的另一端与第一穿孔竖向正对的位置设置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竖向深度小于第一穿孔的竖向长度,第一凹槽到第一穿孔的距离小于钢结构杆件的一侧铰接板的外缘到另一侧铰接板的铰接孔的距离,内筒包括内筒筒体和设于内筒筒体一端的第二压板,与第二压板相邻的内筒筒体上设有横向穿过内筒筒体的第二穿孔,内筒筒体的另一端与第二穿孔竖向正对的位置设置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竖向深度小于第二穿孔的竖向长度,第二凹槽到第二穿孔的距离小于钢结构杆件的一个铰接板的外缘到另一个铰接板的铰接孔的距离,短梁的长度长于外筒内壁的宽度。
优选的,位于第一凹槽一侧的外筒外壁上设置外筒加强钢板,外筒加强钢板的顶部与第一凹槽的槽底平齐。
优选的,位于第二凹槽一侧的内筒内壁上设置内筒加强钢板,内筒加强钢板的顶部与第二凹槽的槽底平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大学,未经郑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7596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