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通讯方法、配用电一体化通讯设备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73910.5 | 申请日: | 2018-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481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0 |
发明(设计)人: | 郭建波;顾磊;姚青;梁红;陈沙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海兴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海兴电网技术有限公司;宁波恒力达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 |
代理公司: | 杭州凯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67 | 代理人: | 邵志 |
地址: | 310011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讯 方法 用电 一体化 通讯设备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讯方法、配用电一体化通讯设备和系统,主要应用于配用电领域。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通讯方法,包括:通讯设备接收底层用电设备传输过来的通讯数据,该通讯数据在表示层加入封装标识,该封装标识包括源mac地址、目标主站mac地址、是否与主站通讯成功;所述通讯设备建立有白名单,对于封装标识中源mac地址在白名单内的通讯数据,直接向主站透传;对于封装标识中源mac地址不在白名单内的通讯数据,且该通讯数据对应底层用电设备未与主站通讯成功,则对该通讯数据进行中继转发。采用这种配用电一体化通讯设备能够解决在缺少用电集中器或gateway(网关)的情况,底层用电设备通讯中断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讯方法、配用电一体化通讯设备和系统,主要应用于配用电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配电领域和用电领域渐渐相互融合,但是配电设备的通讯需求和用电设备的通讯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两者设备的通讯需求不同,彼此都有自己独立的通讯网络,导致会占用较多通讯资源。
现有的配电设备对上为光纤或者2G/3G/4G,设备之间一般为串口232、485 总线通讯,用电设备对上为2G/3G/4G,设备间一般为RF、载波、485总线通讯。配电设备与用电设备之间通讯一般通过485总线方式,配电设备与用电设备各自采用独立的通讯信道。配电设备要求通讯响应时间短,但是需要通讯设备数量较少;用电设备要求通讯成功率高,响应时间相对较长,但是需要通讯的设备数量较多。配电设备与用电设备之间基本无信息交互。
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1、用电设备规模较大,大量配置集中器或GateWay会导致施工成本急速提升,减少集中器或GateWay的规模会导致用电设备无法成功与运维主站通讯。
2、配电设备占用优质通讯资源,但由于自身的数据量不多的原因,导致这些优质通讯资源在部分时间会被闲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通讯方法,解决由底层设备的通讯引起的网络风暴问题。
本发明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配用电一体化通讯设备和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
通讯方法,包括:
通讯设备接收底层用电设备传输过来的通讯数据,该通讯数据在表示层加入封装标识,该封装标识包括源mac地址、目标主站mac地址、是否与主站通讯成功;
所述通讯设备建立有白名单,对于封装标识中源mac地址在白名单内的通讯数据,直接向主站透传;对于封装标识中源mac地址不在白名单内的通讯数据,且该通讯数据对应底层用电设备未与主站通讯成功,则对该通讯数据进行中继转发。
作为优选,对于封装标识中源mac地址不在白名单内的通讯数据,该通讯数据对应底层用电设备未与主站通讯成功且超过设定时间的,所述通讯设备将该源mac地址纳入其白名单内并对外进行广播,并将该通讯数据直接向主站透传。
作为优选,所述通讯设备对同一通讯信道采用配电通讯协议和用电通讯协议混合传输的方式完成向主站的数据传输,根据协议类型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分类解析。
作为优选,所述通讯设备具有一级缓存和二级缓存,二级缓存发送优先于一级缓存发送,相同级缓存中,优先发送配电数据;所述通讯数据带有发送超时时间,当距超时时间剩下不到20%时,该通讯数据被存入二级缓存;当通讯数据发送任务超过超时时间后,丢弃此帧报文,等待重发任务。
作为优选,所述通讯设备作为配电设备的通讯部件,建立配电通讯信道实现配电设备与主站的通讯,底层用电设备经该配电通讯信道实现用电数据上传主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海兴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海兴电网技术有限公司;宁波恒力达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海兴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海兴电网技术有限公司;宁波恒力达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7391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