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催化剂合成抗氧剂330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69195.8 | 申请日: | 2018-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0351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9 |
发明(设计)人: | 郭骄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极易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37/11 | 分类号: | C07C37/11;C07C39/15;B01J29/48;B01J29/46 |
代理公司: | 北京精金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70 | 代理人: | 张黎 |
地址: | 221700 江苏省徐***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子筛负载 磷酸催化剂 甲醚 二叔丁基 抗氧剂 羟基 制备 二氧化锰 二氧化钛 原料合成 甲醇 合成 二叔丁基对甲酚 合成抗氧剂 四氧化三铁 新型催化剂 均三甲苯 磷酸 产率 | ||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抗氧剂330的合成方法,本发明制备了二氧化锰‑二氧化钛‑分子筛负载磷酸和四氧化三铁‑分子筛负载磷酸催化剂,在二氧化锰‑二氧化钛‑分子筛负载磷酸催化剂的存在下,以2,6‑二叔丁基对甲酚、甲醇为制备原料合成3,5‑二叔丁基‑4‑羟基苄甲醚,甲醇为制备原料合成3,5‑二叔丁基‑4‑羟基苄甲醚,然后在氧化三铁‑分子筛负载磷酸催化剂的存在下,将所述的3,5‑二叔丁基‑4‑羟基苄甲醚与均三甲苯反应,即可制得抗氧剂330,本发明合成的抗氧剂的产率高,并且纯度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功能助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氧剂的合成方法,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受阻酚类抗氧剂330的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合成树脂及其制品在其合成、加工和应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热、氧、光、重金属粒子和机械剪切作用而降解,导致制品老化、变色和力学性能降低直至完全失去使用价值,因而必须在材料中添加抗氧剂等加工助剂。加入少量的抗氧剂,就能对高聚物的老化起延缓作用,广泛用于ABS、PEA等塑料和橡胶中。抗氧剂品种繁多。按状态可分为固体抗氧剂和液体抗氧剂;按其用途可分为塑料抗氧剂、橡胶防老剂、石油抗氧剂及食品抗氧剂;按其功能可分为主抗氧剂、辅助抗氧剂、金属离子钝化剂、抗热老化剂等。若按化学结构分类,又可分为以下几类:酚类抗氧剂、磷类抗氧剂、胺类抗氧剂、复合型抗氧剂。大多数酚类抗氧剂都具有受阻酚的结构,受阻酚抗氧剂是抗氧剂的主体,尽管其防护能力比不上胺类抗氧剂,但其具有胺类所不具备的不变色、不污染的特点,因而在塑料制品中广泛使用。
1,3,5-三甲基-2,4,6-三(3,5-二叔丁基-4-羟基苄基)苯(抗氧剂330)是一种受阻酚类抗氧剂,适用于各种聚合物及有机材料的抗氧稳定剂,与亚磷酸酯、硫代酯类、苯并呋喃酮、碳自由基捕获剂等辅助抗氧剂配合具有良好的协同效果,赋予制品优异的加工稳定性和良好的持久稳定性。与传统的抗氧剂比,具有高效、低毒、无污染等特点,因而该产品在工业上由很大的应用前景。
作为已有的制备方法,在早期的美国专利US3026264A中,介绍了以硫酸为催化剂,2,6-二叔丁基-4-羟基苄醇和均三甲苯为原料的制备方法。在此后的专利对此方法进行了改进,美国专利US4754007,US5292669的专利报道了一种以硫酸或甲磺酸为催化剂催化均三甲苯和2,6-二叔丁基-4-羟基苄醚制备抗氧剂330的方法,但是该方法的收率仍然不高,废酸量大,易造成环境污染。
在现有制备方法中,抗氧剂330的制备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其中一种是1,3,5-三卤甲基-2,4,6-三甲基苯和2,6-二叔丁基苯酚为制备原料制备抗氧剂330。中国专利CN101717326公开了一种利用固体超强酸为催化剂1,3,5-三卤甲基-2,4,6-三甲基苯和2,6-二叔丁基苯酚为制备原料原料来制备抗氧剂330的方法,此方法具有操作过程简单,反应条件温和,其产品易于分离、催化剂可重复使用及环境污染小的特点,中国专利201210564493.2公开了一种以二氧化硅负载的磷钨酸为催化剂,以1,3,5-三氯甲基-2,4,6-三甲基苯和二叔丁基苯酚为原料制备抗氧剂330的合成方法。中国专利20151021181.8公开了使用了一种三氟钾磺酸盐、3,4,7,8-四甲基-1,10邻二氮杂菲和CdI2混合物,可以作为三元复合催化剂,以1,3,5-三氯甲基-2,4,6-三甲基苯和二叔丁基苯酚为原料制备抗氧剂330。然而其方法使用的制备原料1,3,5-三卤甲基-2,4,6-三甲基苯和2,6-二叔丁基苯酚并无合适的大规模生产的来源,并且反应中活性组分在反应中容易流失,这种固体催化剂虽然具有较好的初始催化活性,但是催化剂寿命较短,不利于重复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极易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极易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6919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