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VOC汽车内饰件专用改性聚丙烯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59664.8 | 申请日: | 2018-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850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4 |
发明(设计)人: | 张炜;宋文琦;谭彪;戴文增;王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禾振瑞新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14 | 分类号: | C08L23/14;C08L23/12;C08L23/06;C08K13/04;C08K3/34;C08K7/28;C08K5/20;C08K5/098;C08K3/22 |
代理公司: | 苏州威世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5 | 代理人: | 刘振龙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性聚丙烯 汽车内饰件 低VOC 聚丙烯 熔融指数 低分子有机物驱除剂 共聚聚丙烯 均聚聚丙烯 滑石粉 玻璃微珠 光稳定剂 热稳定性 抗氧剂 润滑剂 脱模剂 复配 环保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VOC汽车内饰件专用改性聚丙烯,包括如下的组分:聚丙烯、滑石粉、玻璃微珠、脱模剂、抗氧剂、润滑剂、光稳定剂、低分子有机物驱除剂,其中聚丙烯由熔融指数5~15g/10min的共聚聚丙烯和熔融指数50~80g/10min的均聚聚丙烯复配而成。本发明提高一种光、热稳定性好,环保,具有组分少、成本低、性能好、低VOC汽车内饰件专用改性聚丙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合物材料,特别是涉及一种低VOC汽车内饰件专用改性聚丙烯。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对材料性能要求的不断严格,环保型低VOC材料已成为汽车用内饰材料开发的热点和方向之一。汽车内饰件一般为改性PP复合材料,其产生VOC的原因主要有:(1)PP树脂。常规高流动PP树脂一般通过有机过氧化物降解法生产,树脂内残留的过氧化物会反应生成醇、醛等有机挥发物;(2)加工助剂及其与基体PP树脂的相容性。耐热性差、与基体树脂相容差的加工助剂会通过析出、挥发产生VOC;(3)改性PP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PP树脂分子链会在持续的热氧化过程中部分断链降解成小分子或低分子,由此产生VOC。
目前,关于低VOC聚丙烯材料研究的报道较多,他们大多采用化学反应、物理吸附以及熔体脱挥技术来改善原有聚丙烯材料中VOC的散发问题。如。专利CN101817953B添加了气味吸附剂制备了一种低散发的改性聚丙烯复合材料,气味吸附剂包括:粘土、膨润土、多孔二氧化硅、活性氧化铝或分子筛。然而,通过控制原材料来源降低VOC只解决了VOC产生的一个因素,不能解决加工过程中新产生的VOC物质。而吸附法,无论是物理吸附还是化学吸附,均存在吸附的选择性和平衡性的问题。中国专利CN105001525A通过添加由活性炭、分子筛、沸石粉中的至少一种和纳米无机粉体(TiO2或ZnO)混合制备的吸附剂来降低气味和VOC,前者主要用于吸附,后者主要用于吸附降解VOC,但20-80nm的纳米无机粉体易团聚,其吸附降解的能力就大打折扣,且未加修饰,需要在紫外光激发下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效果十分有限。欧洲专利EP 1988122A1采用茂金属聚丙烯树脂为基体树脂制备低VOC的汽车内饰材料。上述发明仅针对产生VOC的某个因素进行改善,并不能在原材料和生产工艺两方面同时解决产生的VOC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不足之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光、热稳定性好,环保,具有组分少、成本低、性能好、低VOC汽车内饰件专用改性聚丙烯。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概述如下:一种低VOC汽车内饰件专用改性聚丙烯,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聚丙烯由熔融指数5~15g/10min的共聚聚丙烯和熔融指数50~80g/10min的均聚聚丙烯复配而成。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熔融指数5~15g/10min的共聚聚丙烯和熔融指数50~80g/10min的均聚聚丙烯的比例为(0.02~0.25):1。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滑石粉由600目滑石粉和5000目的滑石粉复配而成。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600目的滑石粉和5000目的滑石粉的配比为(2-20):1。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玻璃微珠的直径为35~150um。通过控制玻璃微珠的部分破裂起到吸附低分子有机物的作用。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低分子有机物驱除剂是为氧化钙、氧化钠、氧化镁、氧化锰中的一种。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低分子有机物驱除剂为是水、脂肪醇、六甲基二硅氧烷、三乙基硅烷中的任意一种或一种以上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润滑剂选自聚乙烯蜡、硬脂酸盐、乙撑双硬脂酰胺、接枝乙撑双硬脂酰胺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禾振瑞新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昆山禾振瑞新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5966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