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苯并吡嗪化合物及其用途和发光器件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58216.6 | 申请日: | 2018-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405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4 |
发明(设计)人: | 黄锦海;苏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道亦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487/04 | 分类号: | C07D487/04;C07D519/00;C09K11/06;H01L51/54 |
代理公司: | 上海容慧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87 | 代理人: | 于晓菁 |
地址: | 200232 上海市徐***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苯并吡嗪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有机层 有机薄膜晶体管 阴极 有机光感受器 电子传输层 电子注入层 高发光效率 空穴传输层 空穴注入层 空穴阻挡层 太阳能电池 阳极 电致发光 发光纯度 发光器件 热稳定性 发光层 色纯度 制作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苯并吡嗪化合物,具有如下结构式:该苯并吡嗪化合物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高发光效率、高发光纯度,可以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太阳能电池、有机薄膜晶体管或有机光感受器领域。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该器件包含阳极、阴极和有机层,有机层包含发光层、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空穴阻挡层、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中的至少一层,有机层中至少有一层含有如结构式I的苯并吡嗪化合物,采用苯并吡嗪化合物制作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具有电致发光效率良好和色纯度优异以及寿命长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电致发光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苯并吡嗪化合物及其用途,还涉及一种发光器件。
背景技术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s)为在两个金属电极之间通过旋涂或者真空蒸镀沉积一层有机材料制备而成的器件,一个经典的三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含空穴传输层,发光层和电子传输层。由阳极产生的空穴经空穴传输层与由阴极产生的电子经电子传输层结合在发光层形成激子,而后发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改变发光层的材料来调节发射各种需要的光。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作为一种新型的显示技术,具有自发光、宽视角、低能耗、效率高、薄、色彩丰富、响应速度快、适用温度范围广、低驱动电压、可制作柔性可弯曲与透明的显示面板以及环境友好等独特优点,可以应用在平板显示器和新一代照明上,也可以作为LCD的背光源。
自从20世纪80年代底发明以来,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已经在产业上有所应用,比如作为相机和手机等屏幕,但是目前的OLED器件由于效率低,使用寿命短等因素制约其更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大屏幕显示器。而制约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性能。另外由于OLED器件在施加电压运行的时候,会产生焦耳热,使得有机材料容易发生结晶,影响了器件的寿命和效率,因此,也需要开发稳定高效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有机电致磷光现象,突破了有机电致发光量子效率低于25%的理论限制,提升到100%(Baldo M.A.,Forrest S.R.Et al,Nature,1998,395,151-154),其应用也大大地提高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效率。一般地,电致磷光需要采用主客体掺杂技术,常用的作为磷光主体材料的CBP(4,4'-bis(9-carbazolyl)-biphenyl)具有高效和高三线态能级,当其作为主体材料时,三线态能量能够有效地从发光主体材料转移到客体磷光发光材料。但是由于CBP的空穴易传输而电子难流动的特性,使得发光层的电荷不平衡,结果降低了器件的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苯并吡嗪化合物,其为具有如下结构式I的化合物:
其中,R选自氢、氘、氟、C1-C12的烷基、C1-C8的烷氧基、取代或者未取代的C6-C30的芳基;
Cz独立地选自取代或者未取代的C12-C30的咔唑基、取代或者未取代的C8-C30的吲哚基;
L选自单键或者取代或者未取代的C6-C30的芳基。
可选的,R选自氢、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叔丁基、己基、环己基、苯基、甲苯基、联苯基、萘基。
可选的,L选自单键、苯基、联苯基。
进一步可选的,苯并吡嗪化合物为下列结构式1-36的化合物:
本发明的苯并吡嗪化合物可以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太阳能电池、有机薄膜晶体管或有机光感受器领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道亦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道亦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5821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