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UDP协议进行数据分发的方法、设备以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56473.6 | 申请日: | 2018-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663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0 |
发明(设计)人: | 苗森;王远辉;王卫杰;林瑶;周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H04L29/1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王天尧;乔媛 |
地址: | 10014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udp 协议 进行 数据 分发 方法 设备 以及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UDP协议进行数据分发的方法、设备以及系统,涉及数据传输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发送设备将待发送的数据信息封装成基于UDP协议的数据报,并将数据报进行分组排序;网络地址转换设备将分组排序后的数据报进行IP和端口置换,将置换后的数据报通过网络进行传送;网络地址转换分发设备接收所述数据报,将所述数据报进行复制后传输至每一个接收设备。本发明基于UDP协议实现分组数据报的传输,通过参数配置动态调节传输速率,实现了批量文件高速分发和快速重传机制,减少公共网络开销。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数据传输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基于UDP协议进行数据分发的方法、网络地址转换分发设备、基于UDP协议进行数据分发的系统、计算机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本部分旨在为权利要求书中陈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背景或上下文。此处的描述不因为包括在本部分中就承认是现有技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终端的数量呈加速上升趋势,对网际协议地址(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简称IP地址)的需求剧烈增加,这迫使人们和大型组织、公司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地址转换(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简称NAT)技术。一个数据包在网络上传输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一次或多次NAT穿越。NAT穿越(NAT Traversal)大多数都要求有一个公共服务器,通过这个服务器中继所有的数据,这就带来了公共网路带宽开销的问题。在大型企业中,往往要跨地区、跨网络的进行大批量数据地传输和分发,网络延迟问题引发的长肥网络(Long Fat Network,简称LFN,是指带宽延迟积很大的网络)环境(如图1)不可避免,问题更为明显。
要解决带宽开销问题,首先要了解网络传输协议。最常用的可靠传输协议为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简称TCP协议),但TCP协议需要经过连接建立阶段,包头复杂、系统开销大,如检测到网络状况不佳或有分组丢失的情况会减小传输窗口,而且传输窗口减小后,短时间内无法恢复,这些都对传输速度造成了一定的制约,也对系统的软硬件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UDP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的控制选项较少,因而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具有处理速度快、延迟小、数据传输效率高的优点,但是UDP报文同样存在诸如不提供数据包分组、组装和不能对数据包进行排序的缺点,也就是说,当报文发送之后是无法得知其是否安全完整到达,由于UDP协议没有可靠性保证、顺序保证和流量控制字段等,因此可靠性较差。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新的方案,其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UDP协议进行数据分发的方法、网络地址转换分发设备、基于UDP协议进行数据分发的系统、计算机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基于UDP协议实现分组数据报的传输,通过参数配置动态调节传输速率,实现了批量文件高速分发和快速重传机制,减少公共网络开销。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了一种基于UDP协议进行数据分发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发送设备将待发送的数据信息封装成基于UDP协议的数据报,并将数据报进行分组排序;
网络地址转换设备将分组排序后的数据报进行IP和端口置换,将置换后的数据报通过网络进行传送;
网络地址转换分发设备接收所述数据报,将所述数据报进行复制后传输至每一个接收设备。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了一种基于UDP协议进行数据分发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发送设备、网络地址转换设备、网络地址转换分发设备以及多个接收设备;
所述发送设备,用于将待发送的数据信息封装成基于UDP协议的数据报,并将数据报进行分组排序;
所述网络地址转换设备,用于将分组排序后的数据报进行IP和端口置换,将置换后的数据报通过网络进行传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5647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