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本地缓存和结构化P2P的分布式名址映射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45874.1 | 申请日: | 2018-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371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1 |
发明(设计)人: | 王宏宇;陶沛琳;吴巍;杨国瑞;郭建立;薛开平;韩江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4L12/741 | 分类号: | H04L12/741;H04L29/08;H04L29/12 |
代理公司: | 河北东尚律师事务所 13124 | 代理人: | 王文庆 |
地址: | 050081 河北省石家***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本地 缓存 结构 p2p 分布式 映射 系统 方法 | ||
1.一种基于本地缓存和结构化P2P的分布式名址映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自治域,每个自治域内包括多个接入路由器、多个域内映射服务器和一个域内全局映射服务器;
每个接入路由器分别用于在本地缓存设定时间内终端请求过的名址映射信息,形成本地映射信息缓存表;周期性广播本地映射信息缓存表,并与邻居接入路由器进行协同缓存,形成邻居映射信息缓存表;所述的终端包括请求终端和目的终端;
多个域内映射服务器分别用于存储本自治域内部分终端的名址映射信息;
域内全局映射服务器用于存储本自治域内所有终端的名址映射信息,并采用Chord环的方式存储其他自治域内终端的GUID到其所在自治域内的域内全局映射服务器地址的映射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本地缓存和结构化P2P的分布式名址映射系统,其特征在于:
接入路由器在给请求终端返回目的终端的名址映射信息时,缓存该名址映射信息;且接入路由器只广播本地映射信息缓存表,而不广播邻居映射信息缓存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本地缓存和结构化P2P的分布式名址映射系统,其特征在于:
一个终端的名址映射信息存储在K个映射服务器上,映射服务器的地址为对终端的GUID执行哈希函数所得,其中K个映射服务器包括域内全局映射服务器和K-1个域内映射服务器,K为正整数。
4.一种基于本地缓存和结构化P2P的分布式名址映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构建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权项所述的分布式名址映射系统;
(2)进行目的终端的名址映射信息的注册;
(3)请求终端在本地接入路由器进行名址映射信息的本地查询;若本地接入路由器未查找到,则向域内映射服务器查询;若在域内映射服务器未查找到,则向域内全局映射服务器查询;
所述的步骤(2)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201)目的终端漫游至特定自治域的网络后,与该自治域内的接入路由器建立连接,从接入路由器获得网络地址,并将名址映射注册信息发送给接入路由器;
(202)接入路由器对目的终端的GUID执行K次哈希函数,得到K个映射服务器的地址,将目的终端的名址映射信息按照多备份的方式发送到本自治域内的K个映射服务器,其中K个映射服务器包含域内全局映射服务器,K为正整数;
(203)域内全局映射服务器接收到目的终端的名址映射信息后,生成目的终端的GUID到域内全局映射服务器地址的映射关系,采用分布式哈希表的方式将映射关系插入到域内全局映射服务器组成的Chord环中;
所述的步骤(3)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301)请求终端将名址映射请求信息发送到请求终端所在自治域的接入路由器,接入路由器首先查询本地映射信息缓存表和邻居映射信息缓存表是否有与名址映射请求信息中目的终端的GUID相匹配的映射信息,如果存在匹配的映射信息,则直接进行应答,向请求终端返回目的终端的地址,否则执行步骤(302);
(302)接入路由器执行已知的哈希函数,得到存储目的终端名址映射信息的K个域内映射服务器的地址,根据得到的结果,接入路由器选择一个最近的域内映射服务器并将名址映射请求信息发送给该域内映射服务器,如果在域内映射服务器中查找到目的终端的名址映射信息,则将查找到的目的终端的名址映射信息返回到接入路由器,接入路由器在本地缓存该信息并将目的终端的地址返回给请求终端,否则,接入路由器向所在自治域的域内全局映射服务器发送名址映射请求信息,执行步骤(303);
(303)域内全局映射服务器收到名址映射请求信息后,利用Chord环对目的终端的名址映射信息进行全局查找,查找到目的终端所在的自治域的域内全局映射服务器的地址,将名址映射请求信息发送到查找到的域内的全局映射服务器,将查找到的目的终端的名址映射信息返回到请求终端对应的接入路由器,接入路由器在本地缓存该信息并将目的终端的地址返回给请求终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45874.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