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等离子体活化水发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07820.6 | 申请日: | 2018-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088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1 |
发明(设计)人: | 刘东平;田恩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民族大学 |
主分类号: | H05H1/24 | 分类号: | H05H1/24 |
代理公司: | 大连智高专利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21235 | 代理人: | 李猛 |
地址: | 116600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等离子体 活化 水发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等离子体活化水发生装置,包括水室、气室和放电模块;所述的水室通过螺纹连接方式安装在放电模块的上面,所述的气室通过螺纹连接方式安装在放电模块的下面并用O形圈进行密封;所述的放电模块包括高压电极、地电极、电极、介质管、电极固定板、电极上压板和电极下压板;所述的介质管前后并排平行安装在电极上压板和电极下压板之间,所述的电极安装在介质管中。由于本发明采用介质阻挡放电的形式,增加了装置的稳定性和水的活化效率,进而增加了活化水的活化量,相较于现有使用较为广泛的射流式的放电形式更加稳定。本发明利用高压电极和地电极交叉产生气体通道并进行放电,充分利用了放电过程中产生的能量来电离工作气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细菌微生物消杀装置,特别是一种等离子体活化水的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等离子体是不同于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物质第四态,低温等离子体可以有效的杀灭存在于空气中以及物体表面的细菌微生物等。等离子体活化水目前成为研究的热点,等离子体活化水在农药降解、去除残留阿莫西林、水果保鲜、医疗灭菌等方向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现有的等离子体水活化装置存在水处理量少、活化效率低、活化装置长期使用不稳定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要设计一种能够提高活化水量、提高活化效率并且能够均匀稳定地产生等离子体、可长时间持续放电的等离子体活化水发生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等离子体活化水发生装置,包括水室、气室和放电模块;所述的水室通过螺纹连接方式安装在放电模块的上面,所述的气室通过螺纹连接方式安装在放电模块的下面并用O形圈进行密封;
所述的放电模块包括高压电极、地电极、电极、介质管、电极固定板、电极上压板和电极下压板;所述的介质管前后并排平行安装在电极上压板和电极下压板之间,所述的电极安装在介质管中,且相邻的电极左右错位安装,即第二根电极左端比第一根电极左端向右缩进,第三根电极左端与第一根电极左端位置相同,第四根电极左端与第三根电极左端位置相同,依此类推;所述的电极固定板有两块,分别固定左侧电极外接端子和右侧电极外接端子;所述的高压电极通过左侧的电极外接端子与左侧伸出的电极连接,左侧的电极外接端子通过左侧的电极固定板固定在两块电极压板中间;所述的地电极通过右侧的电极外接端子与右侧伸出的电极连接,右侧的电极外接端子通过右侧的电极固定板固定在两块电极压板中间;所述的气室通过螺纹连接方式与进气管连接并用O形圈进行密封,所述的电极上压板和电极下压板上均设置通气孔;电极之间形成气体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的电极下压板的通气孔设置在左右中心线上的各个电极之间;所述的电极上压板的通气孔设置在左右边线的各个电极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的电极长度相等;两根介质管之间的距离相等;所述的介质管安装在电极上压板和电极下压板之间的电极固定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的电极固定板位于放电模块左右两侧的电极固定板槽中;所述的电极上压板和电极下压板通过螺丝固定孔处用螺丝拧紧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的电极与介质管的内壁紧密贴合,同时介质管外壁与电极上压板、电极下压板紧密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的介质管采用绝缘性能良好的石英材料;所述的电极采用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材料,包括钨棒或铜棒;所述的电极固定板由绝缘性能良好的聚四氟乙烯制成;所述的气室和水室均由高硬度的聚甲醛材料制成。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如下:将工作气体通过进气管通入到气室内,然后通过放电模块上的通气孔以及高压电极和地电极交叉形成的气体通道通入到水室中,待气流稳定后在水室中加入适量的水,待工作气体均匀的从气孔中冒出后,接通地电极和高压电源进行放电。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由于本发明采用介质阻挡放电的形式,增加了装置的稳定性和水的活化效率,进而增加了活化水的活化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民族大学,未经大连民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0782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