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活性氧化镁悬浮态煅烧系统及氧化镁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86646.1 | 申请日: | 2018-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641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09 |
发明(设计)人: | 刘渊;吴建军;卢仁红;蔡玉良;孙德群;汤升亮;冯冬梅;丁苏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10 | 分类号: | C04B2/1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孟红梅 |
地址: | 2111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活性 氧化镁 悬浮 煅烧 系统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活性氧化镁悬浮态煅烧系统及氧化镁制备方法,其中系统包括预热、煅烧、冷却、第一废气排放和第二废气排放子系统,预热子系统包括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旋风筒;煅烧子系统包括分解炉、第五旋风筒、火焰探测器、三个燃烧器;冷却子系统包括第六旋风筒、第一、第二流态化冷却器、第七和第八旋风筒;第一废气排放子系统包括第一收尘器、第一烟囱、高温风机和第一尾排风机;第二废气排放子系统包括第二收尘器、第二烟囱和第二尾排风机,第二收尘器的气体进口与第八旋风筒的气体出口相连,第二烟囱至第一流态化冷却器设有热风管道。本发明热耗低,活性可控,制得的轻烧氧化镁具有较高的活性,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活性氧化镁悬浮态煅烧系统及高活性氧化镁制备方法,属于煅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菱镁矿是生产镁质材料的重要原料,是不可再生资源。高品位菱镁矿逐年开采,其储量越来越少,低品位级菱镁矿则不能直接作为煅烧氧化镁的生产原料。现有氧化镁的煅烧方法包括固定床式(如隧道窑、倒焰窑、梭式窑、推板窑及保温筒)、半固定床式(如立窑、回转窑及多层平炉)、流化床式(实验室阶段)等。其中采用竖窑煅烧菱镁矿以制取轻烧氧化镁是普遍采用的方法,但是该窑炉在煅烧氧化镁时,要求使用的原料必须具有一定的粒度,而在原料开采和矿石的破碎过程中,会产生了大量的粉状料,这就造成了大量的粉状菱镁矿被废弃。其结果是矿产资源的大量浪费和污染环境。而块状物料,气固相逆流移动,依靠热烟气加热物料,分解反应速度慢,容易造成表面过烧而中心欠烧的现象,因此所得轻烧氧化镁存在品质不均和活性低等缺点。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块状物料分解速度慢、产品活性低的不足之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耗低、活性可控、能够制得高活性的轻烧氧化镁的悬浮态煅烧系统。本发明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该煅烧系统制备高活性氧化镁的方法。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活性氧化镁悬浮态煅烧系统,包括预热子系统、煅烧子系统、冷却子系统、第一废气排放子系统和第二废气排放子系统,所述预热子系统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旋风筒、第二旋风筒、第三旋风筒和第四旋风筒;所述煅烧子系统包括分解炉、第五旋风筒和设于所述分解炉中部的第一燃烧器、火焰探测器、分解炉底部的第二燃烧器和位于所述第二燃烧器下方的第三燃烧器;所述冷却子系统位于所述煅烧子系统下方,包括第六旋风筒、第一流态化冷却器、第七旋风筒、第二流态化冷却器和第八旋风筒;所述第一废气排放子系统包括第一收尘器、第一烟囱、连接第一收尘器与第一旋风筒的高温风机和连接第一收尘器与第一烟囱的第一尾排风机;所述第二废气排放子系统包括第二收尘器、第二烟囱和连接第二收尘器与第二烟囱的第二尾排风机,第二收尘器的气体进口与第八旋风筒的气体出口相连;
第一旋风筒至第四旋风筒构成四级热交换系统,矿粉加料口设于第一旋风筒的气体进口管道上,第四旋风筒的物料出口与分解炉的物料进口相连;分解炉顶部的气体出口与第五旋风筒的气体进口相连,第五旋风筒的气体出口与第四旋风筒的气体进口相连,分解炉底部的气体进口与第六旋风筒的气体出口相连;第五旋风筒的物料出口与第六旋风筒的气体进口相连,第六旋风筒的物料出口与第一流态化冷却器的物料进口相连,第七旋风筒的物料出口与第二流态化冷却器的物料进口相连,第七旋风筒的气体出口与第六旋风筒的气体进口相连,第七旋风筒的气体进口与第一流态化冷却器的气体出口相连,第二流态化冷却器的气体出口与第八旋风筒的气体进口相连;第二尾排风机气体出口并联两个支路,分别连接第二烟囱气体进口和第一流态化冷却器中部的气体进口;所述第一燃烧器、第二燃烧器、第三燃烧器、第一流态化冷却器底部气体进口和第二流态化冷却器底部气体进口分别配备风机供风。
作为优选,所述分解炉包括圆锥形上部筒体、圆柱形中间筒体和倒圆锥形下部筒体,所述第二燃烧器和第三燃烧器均布在所述倒圆锥形下部筒体四周,所述第一燃烧器和火焰探测器均布在所述圆柱形中间筒体四周;所述圆锥形上部筒体通过倒U型的连接弯管与连接第五旋风筒气体进口的管道相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8664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