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实现物体视觉放慢的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80344.3 | 申请日: | 2018-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503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8 |
发明(设计)人: | 闫雯;林树彬;李余峰;李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9B23/22 | 分类号: | G09B23/22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61214 | 代理人: | 李娜 |
地址: | 710048***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灯带 物体视觉 振动物体 脉冲电流驱动 电磁线圈 极限频率 控制电路 连贯图像 脉冲电流 视觉影像 视觉暂留 线圈输出 运动形态 运动状态 振动周期 状态点 定格 照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实现物体视觉放慢的装置,通过使控制电路分别对灯带和线圈输出两股频率不同的脉冲电流,灯带所受脉冲电流驱动频率略高于电磁线圈,使灯带依次照亮,并定格振动物体相邻振动周期上连续且不同的运动状态点,当这些状态点连接起来,且形成的视觉影像频率数值超过视觉暂留所形成连贯图像极限频率后,即可看到一般只有在慢镜头下才能看到的振动物体的运动形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辅助观赏分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实现物体视觉放慢的装置。
背景技术
视觉暂留现象又称“余晖效应”。人眼在观察景物时,光信号传入大脑神经,需经过一段短暂的时间,光的作用结束后,视觉形象并不立即消失,这种残留的视觉称“后像”,视觉的这一现象则被称为“视觉暂留”。
这是光对视网膜所产生的视觉在光停止作用后,仍保留一段时间的现象,其具体应用是电影的拍摄和放映。原因是由视神经的反应速度造成的,其时值是二十四分之一秒。是动画、电影等视觉媒体形成和传播的根据。视觉实际上是靠眼睛的晶状体成像,感光细胞感光,并且将光信号转换为神经电流,传回大脑引起人体视觉。感光细胞的感光是靠一些感光色素,感光色素的形成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这就形成了视觉暂停的机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在于提供一种实现物体视觉放慢的装置,能够复原物体在慢镜头下的运动状态,使物体看起来就像在舞动一样的特殊效果。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实现物体视觉放慢的装置,包括外框架,外框架内还嵌有保护壳,保护壳内置控制电路,控制电路连接电磁线圈,保护壳内垂直保护壳底部设置有弹簧片,弹簧片一端穿出外框架,弹簧片上连接有磁铁a,磁铁a正对电磁线圈,弹簧片穿出外框架一端还连接磁铁b和泡沫塑料软垫,弹簧片通过磁铁b和泡沫塑料软垫连接有振动物体,振动物体为柔软、有韧性结构,外框架边框上设置有灯带,灯带连接控制电路。
本发明的特点还在于:
灯带和电磁线圈的脉冲驱动电流频率均高于24Hz,且灯带脉冲驱动电流频率高于电磁线圈的脉冲驱动电流频率。
振动物体为羽毛或树叶。
保护壳通过螺钉固定于外框架上。
外框架为中空且呈四边形结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一种实现物体视觉放慢的装置,通过使控制电路分别对灯带和线圈输出两股频率不同的脉冲电流,灯带所受脉冲电流驱动频率略高于电磁线圈,使灯带依次照亮,并定格振动物体相邻振动周期上连续且不同的运动状态点,当这些状态点连接起来,且形成的视觉影像频率数值超过视觉暂留所形成连贯图像极限频率后,即可看到一般只有在慢镜头下才能看到的振动物体的运动形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实现物体视觉放慢的装置外观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实现物体视觉放慢的装置爆炸图;
图3是本发明中保护壳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保护壳内部结构拆分图。
图中,1.控制电路,2.电磁线圈,3.磁铁a,4.弹簧片,5.保护壳,6.泡沫塑料软垫,7.振动物体,8.灯带,9.磁铁b,10.外框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理工大学,未经西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8034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移动侧翻车
- 下一篇:超声引导下的PTA训练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