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晶显示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78977.0 | 申请日: | 2018-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927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发明(设计)人: | 贺庆华;尹苏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英特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G3/36 | 分类号: | G09G3/36 |
代理公司: | 成都希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26 | 代理人: | 杨冬梅;张行知 |
地址: | 61173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显示 控制 装置 | ||
一种液晶显示控制装置,系包括复数条扫瞄线、复数条外部资料线、复数个开关元件以及复数个画素单元。其中,每一条外部资料线系传输一资料讯号,且每一条外部资料线系分别连接三条子资料线,每一条子资料线系连接一开关元件,以透过控制每一开关元件依序开启来利用对应之子资料线依序传输所述的资料讯号。之后,画素单元方可依序接收所述的资料讯号,并驱动其内的薄膜电晶体控制画素电容进行充放电至所需之电压准位。利用本发明之液晶显示控制装置,可明显减少源级晶片之外部接脚数目的使用,并有效地降低其晶片制作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系有关于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控制装置,特别是一种利用外部资料线所传输之一资料讯号可藉由连接之子资料线依序递级传输,控制对应之画素电极,从而减少源极晶片之外部输出接脚数目之液晶显示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液晶显示装置(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技术发展的日渐成熟,液晶显示装置已逐渐发展为现今取代传统利用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的一种显示技术,并且已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类电子产品中。一般而言,在传统主动矩阵式的液晶显示器(LCD)中,其单闸极电路架构系如图1所示,每个画素电极10具有一薄膜电晶体(Thin FilmTransistor,TFT),其闸极连接至水平方向的扫瞄线12,源极连接至垂直方向的资料线14,汲极则连接至画素电极,至于相邻行的薄膜电晶体则有各自连接的资料线14。简单来说,习见矩阵式的液晶显示技术,必须利用一条资料线14搭配一条对应的扫瞄线12来控制一个画素电极10驱动。
更进一步而言,在水平方向上的同一条扫瞄线12上,所有薄膜电晶体的闸极都连接在同一条扫瞄在线,因此当施加电压时,这些薄膜电晶体的作动都会是连动的,也就是说,若是在某一条扫瞄线12上施以足够大的正电压,则此条扫瞄在线的所有薄膜电晶体都会呈现开启状态(On),而在此情况下,当薄膜电晶体打开后,该条扫瞄线12上的画素电极系会与垂直方向的资料线14连接,而经由垂直资料线14送入对应的视讯信号,以将画素电极充电至所欲到达的电压准位,藉由此动作控制画素电极10之灰阶亮度。
之后,再施加足够大的负电压,并且关闭薄膜电晶体,直到下次再重新写入讯号,期间使得电荷可以保存在液晶电容上。此时,再启动下一条水平扫瞄线12,以送入对应的视讯信号,如此依序地将整个画面的视讯资料写入,再重新自第一条重新写入信号,其系为习见常用的液晶显示面板驱动方式。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单闸极的电路架构,如图1所示,系为一条资料线搭配一条对应的扫瞄线来控制一个画素电极驱动,也就是一对一的驱动方式,当在面板上具有为数众多的画素电极时,也就代表资料线与扫瞄线的数量将急遽增加。由于资料线的数量过多时,其消耗在源极晶片上的成本将相当地高,此一现象并非现今设计者所乐见,故,本发明人系有感于上述缺失之可改善,且依据多年来从事此方面之相关经验,悉心观察且研究之,并配合学理之运用,而提出一种设计新颖且有效改善上述缺失之本发明,其系揭露一种液晶显示控制装置,其具体之架构及实施方式将详述于下。
发明内容
为解决习知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之一目的系在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控制装置,其系可利用三条子资料线依序传输资料讯号,同时设计每一子资料线对应之画素单元内系包含至少二画素电极,藉此达到一条外部资料线可对应控制六个画素电极的输出,从而减少源极晶片外部接脚数目的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英特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英特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7897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