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油种鉴别的激光诱导荧光系统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78525.2 | 申请日: | 2018-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633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6 |
发明(设计)人: | 王国庆;赵琪;王然;娄越;赵欣;李鑫;陈栋;方子璇;闫德宝;王进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21/64 | 分类号: | G01N21/64 |
代理公司: | 中国船舶专利中心 11026 | 代理人: | 温振宁 |
地址: | 10009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荧光 指纹数据库 滤光片 激光诱导荧光 光电探测器 光谱仪 传统激光 荧光系统 油类 窄波段 诱导 处理计算机 系统复杂度 激光诱导 滤光片架 特征波长 特征荧光 中心波长 激光器 传统的 单通道 多通道 波长 获知 滤光 油油 鉴别 采集 海上 激发 组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油种鉴别的激光诱导荧光系统和方法,采用多转滤光片代替传统激光诱导荧光系统的中的光谱仪,用于鉴别海上已知的多种溢油油种。采用激光器激发油种发出荧光,采集多种油类的特征荧光波长,组建油类的荧光指纹数据库。根据获知的荧光指纹数据库,选取相应的窄波段滤光片。将选取的不同中心波长的窄波段滤光片进行编号,并安放在多转滤光片架上。在处理计算机的控制下,依次对激光诱导的荧光进行滤光,最终获取相应的特征波长,荧光指纹数据库获取溢油种类。本发明去除了传统激光诱导荧光系统常用的光谱仪,采用单通道光电探测器代替传统的多通道光电探测器,显著降低了系统复杂度和使用成本,具有较高的工程实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海洋环境污染检测和海洋安全防护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油种鉴别的激光诱导荧光系统和方法,具体涉及采用激光诱导荧光系统鉴别海面多类溢油油种的方法。
背景技术
人类的海上活动日益频繁,海上油轮运输,油井油田开采,人为无意识或有意排污行为,均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在各类海洋污染中,油污的污染尤其严重。能够及时有效地获知溢油情况的发生及对溢油种类进行判别,可以及时有效的采取组织相应措施去降低海洋污染。
目前常用的对海面溢油种类进行判别分为采用颜色、红外成像、激光诱导荧光等手段进行分析。前两种手段是基于以往经验,受外界环境的变化及观测人员自身的影响较大,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传统的激光诱导荧光探测手段,均会借助于光谱仪,对获取得到的荧光回波进行分光,后续处理分为两种,一种是扫描型,将分光后的波谱逐级投射至光电探测器上输出,另一种是选用多通道光电探测器进行测试,这两种方式的缺点是光路比较复杂,涉及到光谱仪,成本较高,而且光谱仪内有光栅、透镜、反射镜都光学器件,激光诱导产生的荧光回波经过复杂光学系统后,衰减较多,对后续光电探测器的灵敏度要求较高。
发明内容
本专利旨在发明一种用于油种鉴别的新型激光诱导荧光系统,去除使用光谱仪,有效摒除光谱仪带来诸如光路复杂、成本较高等问题。
一种用于油种鉴别的激光诱导荧光系统,主要包括激光器、主滤光片、二向色镜、多转滤光片架、伺服机构、收集镜、耦合镜、光电探测器、光纤和计算机,其中,激光器波长为355nm;主滤光片为中心波长为355nm的紫外滤光片;收集镜采用大孔径卡塞格林式收集镜;二向色镜反射355nm光线,透射荧光波长370-650nm;在二向色镜与收集镜之间设置多转滤光片架,多转滤光片架上装有不同中心波长的次滤光片,次滤光片根据不同中心波长进行编号。
基于上述激光诱导荧光系统进行油种鉴别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采用激光器激发油种发出荧光,采集多种油类的特征荧光波长,组建油类的荧光指纹数据库;
(2)根据油类的荧光指纹数据库,选取相应的窄波段次滤光片,并对选取的不同中心波长的窄波段次滤光片进行编号;
(3)二向色镜对355nm波长的激光进行反射,改变激光投射方向,投射至受激发样品上,激发出荧光;
(4)荧光回波透过二向色镜与激光光路分离,多转滤光片架在伺服机构的带动下,次滤光片依次转动进入主光路,对荧光回波进行滤光筛选后透射至收集镜上;
(5)收集镜对激光诱导的荧光回波进行收集,经耦合镜耦合进光纤;
(6)荧光回波经光纤传递给光电探测器,进行光电转换,后续采集电路处理进入计算机;
(7)计算机根据接收到的激光诱导的荧光滤光结果,获取相应的特征波长,匹配荧光指纹数据库判别溢油种类,最终在计算机上显示结果。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若当次滤光片依次进入主光路时,光电探测器输出数据有明显变化,即变化识别不低于5倍时,则判定该次滤光片的中心波长为溢油种类的特征波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未经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7852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