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心血管内科负压引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73135.6 | 申请日: | 2018-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250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赵新云;孙玉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新云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王加贵 |
地址: | 2627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心血管 内科 引流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心血管内科负压引流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下端左侧面设有刻度窗,所述壳体的上端右侧面安装有控制开关,所述控制开关的输入端与外部电源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壳体的左侧面中部安装有负压管,本心血管内科负压引流装置,结构简单,通过弹性气囊的收缩使壳体内的气压减小,从而负压将创患组织的血液、溢液等抽出,控制简单,压力平稳,减少负压对创患组织的损伤,保证引流的快速进行,弹性气囊的收缩速度通过螺母座和弹性圈的摩擦力进行控制,则引流速度得到控制,调节方便,适用于不同的创患部位,保证引流的效果,避免术后感染,有利于创患的快速恢复,同时减少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心血管内科负压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负压引流瓶是常规的医用器械,其作为体外引流装置,用于手术中或手术后引流腔内积血、积液或分泌物等,根据实际需求,现有的引流器械种类多样,引流方式也有不同,对于大多术后采用负压引流,病人需要随时引流,就需要医护人员经常更换引流瓶,给患者造成不便,现有的引流装置结构复杂,控制不便,不易操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心血管内科负压引流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有效进行负压引流作业,压力稳定,保证引流的平稳进行,同时引流速度可进行调节,适合不同情况的使用,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心血管内科负压引流装置,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的下端左侧面设有刻度窗(103),所述壳体(1)的上端右侧面安装有控制开关(2),所述控制开关(2)的输入端与外部电源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壳体(1)的左侧面中部安装有负压管(3),所述负压管(3)进口端通过连接管(301)与引流管(302)的出口相连,所述壳体(1)的内腔上表面设有弹性气囊(4),所述壳体(1)的上端面固定有增压泵(5),所述增压泵(5)的输入端与控制开关(2)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增压泵(5)的出口端设有进气管(6),所述进气管(6)的出口端与弹性气囊(4)的进口相连,所述进气管(6)的中部安装有单向阀(601),所述壳体(1)上端面的轴孔内设有下端口与弹性气囊(4)出口相连的出气管(7),所述出气管(7)的中部安装有控制阀(701),所述弹性气囊(4)的下端侧面固定有侧板(8),所述侧板(8)的上表面固定有固定座(801),所述固定座(801)与丝杠(9)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壳体(1)上端面右侧的轴孔内设有螺母座(10),所述丝杠(9)的上端穿过螺母座(10)中部的螺纹孔;所述壳体(1)的右侧面上端固定有固定板(104),所述固定板(104)的安装孔内镶嵌有螺母(11);所述螺母(11)的螺纹孔内设有螺杆(12),所述螺杆(12)靠近螺母座(10)的一端固定有“O”型的弹性圈(13)。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壳体的下端右侧面安装有排污管,所述排污管的中部安装有排污阀。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弹性气囊包括两块端板,两块端板通过连接气囊过渡连接为筒体,且上侧的端板与壳体的内腔顶面固定相连。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壳体的右侧面上端固定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安装孔内镶嵌有螺母。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螺母的螺纹孔内设有螺杆,所述螺杆靠近螺母座的一端固定有“O”型的弹性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心血管内科负压引流装置,结构简单,通过弹性气囊的收缩使壳体内的气压减小,从而负压将创患组织的血液、溢液等抽出,控制简单,压力平稳,减少负压对创患组织的损伤,保证引流的快速进行,弹性气囊的收缩速度通过螺母座和弹性圈的摩擦力进行控制,则引流速度得到控制,调节方便,适用于不同的创患部位,保证引流的效果,避免术后感染,有利于创患的快速恢复,同时减少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新云,未经赵新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7313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携式创面治疗装置
- 下一篇:胸腔引流置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