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分期地下室支护的等代锚杆支护方法和支护体系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63965.0 | 申请日: | 2018-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856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03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超;薛炜;杨泪朵;于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科院广州化灌工程有限公司;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E02D29/045 |
代理公司: | 广东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 44329 | 代理人: | 杨晓松 |
地址: | 510650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分期 地下室 支护 代锚杆 方法 体系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期地下室支护的等代锚杆支护方法和支护体系,包括如下步骤:S1:在拟建地下室(6)与既有地下室(5)之间的预留空间进行放定位线定位;S2:根据定位线在预留空间内施工得到支护桩(1);S3:在拟建地下室(6)上分层分段开挖土方至支护桩(1),在支护桩(1)的顶部的底标高施工得到冠梁(2),并在施工冠梁(2)时,将等代锚杆(3)的一端锚入冠梁(2)内部,将等代锚杆(3)的另一端与既有地下室(5)通过甩筋(4)焊接固定;S4:在拟建地下室(6)上继续分层分段开挖土方至拟建地下室(6)的基坑底设计标高,浇筑拟建地下室(6)的底板底垫层。还公开了一种支护体系。本发明提供新的支护方法和支护体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期地下室建设中地下室高差处基坑支护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用于分期地下室支护的等代锚杆支护体系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房地产开发项目日益增多。由于房地产开发涉及庞大的资金链,房地产销售前景很难预测,一般而言,房地产开发建设根据建筑设计进行分期开发,并根据市场销售情况调整开发进度。从地基基础设计的角度,当建筑设计存在不同层数的地下室时,理论上应先施工基础埋深较深的部分,相对应的地下室基坑,也应该先施工深的基坑,再施工浅的基坑。但是基于前述资金和市场的考虑,房地产项目开发时,一般先施工较浅的地下室,后施工深的地下室。这种开发的顺序,为处于不同开发阶段的地下室高差处的基坑支护设计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分期地下室高差处施工空间有限,主体结构设计需考虑新旧混凝土交接的强度、施工缝设置、防水等一系列问题,设缝的位置为基坑设计增大了难度;另一方面,已建成的地下室结构部分,在基坑开挖期间,需要严格控制基坑变形,防止因底板脱空造成结构安全、底板渗漏等一系列工程问题。尤其在软土区域,在本发明之前,为了解决上述两个问题,一般采用桩撑或者桩锚的支护体系。桩撑体系造价高、工期长,而桩锚体系在施工过程中易对基底土产生扰动,当软土层较厚时,为了满足设计的抗拔承载力,锚固段需穿透软土层,因而在基坑支护方面引起较大的环境风险并造成很大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原有桩锚、桩撑的支护体系基础上,利用已存在的地下室结构,采用等代锚杆的方式,提供一种分期地下室支护的等代锚杆支护方法和支护体系。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分期地下室支护的等代锚杆支护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根据拟建地下室(6)的外墙边线,在拟建地下室(6)与既有地下室(5)之间的预留空间进行放定位线定位;
S2:根据定位线在预留空间内施工得到支护桩(1);
S3:在拟建地下室(6)上分层分段开挖土方至支护桩(1),在支护桩(1)的顶部的底标高施工得到冠梁(2),并在施工冠梁(2)时,将等代锚杆(3)的一端锚入冠梁(2)内部,将等代锚杆(3)的另一端与既有地下室(5)通过甩筋(4)焊接固定;
S4:在拟建地下室(6)上继续分层分段开挖土方至拟建地下室(6)的基坑底设计标高,浇筑拟建地下室(6)的底板底垫层。
还包括步骤S5:沿支护桩(1)的边缘砌筑砖墙(7)至冠梁(2)的面标高。
还包括步骤S6:施工拟建地下室(6)的外墙防水层。
还包括步骤S7:施工拟建地下室(6)的底板,并以单边支模的工艺施工拟建地下室(6)的侧墙,完成地下室结构的施工。
步骤S1中,所述的预留空间的距离为砖墙(7)的厚度与支护桩(1)的半径之和。
所述支护桩(1)可选择管桩、混凝土灌注桩或者钢管桩。
步骤S3中,通过绑扎钢筋、支模板并浇筑混凝土施工得到冠梁(2);将等代锚杆(3)的另一端与既有地下室(5)通过甩筋(4)两面焊接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科院广州化灌工程有限公司;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未经中科院广州化灌工程有限公司;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6396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