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柔性导冷连接件及其连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58901.1 | 申请日: | 2018-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958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7 |
发明(设计)人: | 林伟;王凯;代飞;雷海乐;黎军;漆小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F28F7/00 | 分类号: | F28F7/00 |
代理公司: | 安徽中天恒律师事务所 34121 | 代理人: | 朱娅娟 |
地址: | 6219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连接 冷金属 凹槽结构 组件端部 配套的 热连接 压紧件 环状结构 截面形状 嵌入安装 低热阻 金属片 并联 包覆 隔振 适配 压紧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柔性导冷连接件,用于与其配套的导冷组件进行热连接,该柔性导冷连接件包括:导冷金属丝组件,由多根并联的导冷金属丝组成;以及压紧件,位于导冷金属丝组件端部,由金属片围成,呈多边形或者环状,并将所述导冷金属丝组件端部包覆并压紧。所述导冷组件上设有供所述柔性导冷连接件端部嵌入安装的凹槽结构,该凹槽结构的截面形状与所述导冷连接件端部的压紧件的多边形或者环状结构相适配。本发明还公开了该柔性导冷连接件的连接方法。该柔性导冷连接件可稳定、可靠地与其配套的导冷组件进行热连接,同时具备低热阻和隔振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低温制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导冷连接件及其连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低温技术的不断成熟进步,极端条件下(如超低温、极低振动条件)的科学研究越来越受到科研人员的重视。超低温环境一般可通过制冷机实现。但不论何种制冷机,其本身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机械振动。为了将制冷机的冷量通过冷头传递给应用端,又尽量减小制冷机的机械振动对应用端的影响,目前普遍采用柔性导冷连接件进行热连接。常用的柔性导冷连接方案大致包括如下几种:
第一种,如图1所示,采用扁铜编织带分别与制冷机和被冷却样品采用压接固定。例如,中国专利申请102840708A就公开了一种一种基于传导冷却的超导电机的制冷系统,其利用导冷带进行热连接。这种方式存在两个缺点,一是压接方式在制冷机长期振动条件可靠性差,二是此种压接方式接触热阻大。
第二种,如图2所示,采用多层铜箔叠加在一起形成铜带,两端各连接一铜块提供安装面。铜块和铜带之间采用银钎焊方式连接。此种方式在焊接时,焊料不容易渗透到各层,导致接触热阻大。同时,高温焊接易导致铜箔氧化,易产生多余物。
第三种,采用多层铜箔或铝箔碟形安装,如图3所示。铜箔与上下安装面以高压电阻焊的方式连接。这种方式对内层铜箔或铝箔只能单边焊接,传导面积减小,传热温差大。
第四种,中国发明专利CN205505827U公开了一种柔性导冷组件。如图4所示,该组件两端为无氧铜法兰,中间为圆柱形铜编织绳,通过氩弧焊方式与两端无氧铜法兰焊接成一体。在法兰上开设通孔,把铜编织绳装入通孔内并在法兰外侧焊接。这种方式采用焊接方式,长时间使用会使铜编织绳硬化,编织绳过短时减振效果也会变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的技术问题作出改进,即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柔性导冷连接件及其连接方法,该柔性导冷连接件可稳定、可靠地与其配套的导冷组件进行热连接,同时具备低热阻和隔振的特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柔性导冷连接件,用于与其配套的导冷组件进行热连接,其特征在于,该柔性导冷连接件包括:导冷金属丝组件,由多根并联的导冷金属丝组成;以及压紧件,位于导冷金属丝组件端部,由金属片围成,呈多边形或者环状,并将所述导冷金属丝组件端部包覆并压紧,所述导冷组件上设有供所述柔性导冷连接件端部嵌入安装的凹槽结构,该凹槽结构的截面形状与所述导冷连接件端部的压紧件的多边形或者环状结构相适配。
作为上述方案的一种优选,所述导冷金属丝组件为由多根导冷金属丝组成的编织带结构,所述压紧件为由金属片围成的呈“口”字形结构。
作为上述方案的另一种优选,所述导冷金属丝组件为由多根导冷金属丝组成的编织绳结构,所述压紧件为由金属片围成的圆环状结构。
优选地,所述导冷金属丝为无氧铜丝,所述压紧件的金属片为具备一定厚度的无氧铜片。
优选地,所述柔性导冷连接件的端部压紧件与所述凹槽结构为过盈配合。
上述柔性导冷连接件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将所述柔性导冷连接件进行低温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589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换热板片
- 下一篇:U形管换热器中U形换热管束尾部的防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