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数据包发送方法及相关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48231.5 | 申请日: | 2018-0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512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3 |
发明(设计)人: | 祝建建;邓宇;刘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16 | 分类号: | H04L1/16;H04L1/00;H04L1/22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熊永强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据包 发送 方法 相关 设备 | ||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数据包发送方法及相关设备,包括:所述发送端确定所述多路径连接满足第一条件,所述第一条件用于解除所述多路径连接所使用小包发送控制策略,所述小包发送控制策略用于控制所述发送端通过所述多路径连接发送小数据包的时间间隔,所述小数据包中包括的数据的长度小于最大数据包长度MSS;所述发送端解除所述小包发送控制策略;以及在解除所述小包发送控制策略后,所述发送端通过冗余传输模式,在所述多路径连接的多条路径上发送多个小数据包,所述多个小数据包中包括携带相同数据的小数据包,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包发送方法及相关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多路径传输技术是通过多条路径并行传输来实现吞吐量的提升,或者通过多路径来实现业务的连续性及可靠性。例如,常见的有多路径传输控制协议(MultiplePath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MPTCP)。多路径传输技术可以支持一个连接多路径传输,也就是将单路径上的数据分流,分别在不同的子流上传输,这样连接中的两个地址间有多条路径,从而降低地址不可达的风险,也使得在增加或者变化传输路径的过程中,连接不中断。另外,多路径传输引入了冗余调度策略,将TCP数据发送队列中未确认的数据包,在多条子流上重复发送,从而提高应用层面数据传输的可靠性,降低业务层面数据传输的时延和抖动,降低业务层面数据的丢包率。例如,多条子流可以包括WiFi网络和蜂窝网络,该蜂窝网络可以是5G网络,4G网络,如长期演进网络(LTE,Long Term Evolution)、或者3G网络,如码分多址(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网络,或者2G网络等。
但是,为了提高发送的数据包中的载荷,会启用小包发送控制策略。在小包发送控制策略下,当发送端有一个小数据包处于已发送但未确认状态时,发送端不允许继续发送小数据包。当使用冗余调度策略尝试在多路径连接的多条子流上重复发送小数据包时,小包发送控制策略会导致无法及时在多条路径上发送多个携带相同数据的小数据包,需要等待小数据包对应的ACK包传回后再继续发送小数据包,影响数据传输的效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包发送方法及相关设备,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包发送方法,包括:发送端首先确定多路径连接满足第一条件,第一条件用于解除多路径连接所使用小包发送控制策略,该小包发送控制策略用于控制发送端通过多路径连接发送小数据包的时间间隔,小数据包中包括的数据的长度小于最大数据包长度MSS;然后解除小包发送控制策略;以及在解除小包发送控制策略后,发送端通过冗余传输模式,在多路径连接的多条路径上发送多个小数据包,多个小数据包中包括携带相同数据的小数据包。这样,当协议栈开启小包发送控制策略,以及需要通过冗余传输模式传输数据时,通过增加的判断机制可以自适应的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解除小包发送控制策略,而无需更改协议栈中开启小包发送控制策略的默认配置。在解除小包发送控制策略之后,通过冗余传输模式,在多条路径上发送多个携带相同数据的小数据包,从而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其中,第一条件包括发送端已配置冗余调度策略、多路径连接的调度策略为冗余调度策略、多路径连接的接收端已配置冗余调度策略、小数据包为使用冗余调度策略发送的数据包、所述小数据包在所述多路径连接的一条路径上发送后需要在另一条路径上重复发送以及发送端当前在多路径连接的多条路径上发送数据包中的至少一项,冗余调度策略用于指示发送端通过冗余传输模式传输数据。
应理解,发送端在多路径连接的一条路径上发送小数据包之后,如果小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丢失或发送失败,需要通过冗余传输模式在多路径连接的另一条路径上再次发送携带相同数据的小数据包。这种情况下,也需要解除小包发送控制策略,在解除小包发送控制策略之后通过冗余传输模式在另一条路径重新发送小数据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4823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